游大林寺序
注释
- 遗爱草堂:即白居易在江州时所建的草堂。
- 化城:在庐山。
- 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之上。
- 匡庐:即庐山。
翻译
我和河南人元集虚、范阳人张允中、南阳人张深之、广平人宋郁、安定人梁必复、范阳人张时,以及东林寺的僧人法演、智满、士坚、利辩、道深、道建、神照、云皋、恩慈、寂然一共十七人,从遗爱草堂经过东西二林,抵达化城,在峰顶休息,登上香炉峰,住宿在大林寺。大林寺很偏远,人迹很少到达。环绕寺庙有很多清澈的溪流、青色的石头,矮小的松树和瘦弱的竹子,寺中只有木板房和木制器物,那些僧人都是海东(朝鲜半岛)人。山高地深,时节非常晚,在这个时候是初夏,却如同正、二月,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花,山涧中的草还很短,人物风俗气候,和平地上的村落不同。刚到的时候恍惚间,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因而随口吟出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之后又周详地观看房屋墙壁,看到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的姓名和诗句,于是和集虚等人慨叹并且说:“这里实际上是庐山之间第一等的地方,从驿站路到山门,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从萧、魏、李游览之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寂静冷清没有接着来的人。哎呀!名利对人的诱惑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这时是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人白乐天写的序。
赏析
这篇序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大林寺的经历和感受。通过描写大林寺的偏远、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与外界不同的时节特征,展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更是千古名句,以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气候变化,富含哲理和诗意。序文中还表达了对大林寺虽美却少人问津的感慨,以及对追名逐利之人的批评,反映了作者对世间百态的思考。整体行文自然流畅,语言优美,既有对景物的细腻刻画,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