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 学而篇 · 第九章

· 孔子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论语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注释

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赏析

孔子并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就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他没有提出过人死之后有所谓灵魂的存在这种主张,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已经被异化,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因此,本章仍是继续深化“孝”这一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内容。 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慎终:“慎”指谨慎、慎重;“终”指去世的终老之事。

追远:“追”指追念;“远”指祖先、先人。

翻译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得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赏析

这简短的一句话体现了儒家对于孝道和祭祀祖先的重视。“慎终”强调对父母临终事宜的郑重对待,体现了孝道的重要性;“追远”则突出了对祖先的缅怀与追念,认为这样能使人们培养起醇厚的品德。它反映出儒家注重通过对家族伦理和祖先敬重,来塑造社会的道德风尚,强调了传统和历史的连接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意义。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