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

人欲天从竟不疑,莫言圆盖便无私。 秦中已久乌头白,却是君王未备知。
拼音

译文

人欲天从这样的观念,竟然从来无人怀疑。相信谁也不能保证,天地永远公正无私。 燕太子丹为质于秦国,秦王清楚说明,只要乌头转白就可以回去。可是啊!乌头早已转白了,难道是君王尚未尽知?

注释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太誓》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圆盖:啧缺指天。出宋忖玉《大言赋》。 乌头白: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战国末銮年,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与秦王政发生冲突被囚禁起来,太子丹请求放他回国。秦王说:“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太子丹只好仰天长叹,可能是上天有眼,牢房外飞来一只白头乌鸦,秦王只好遣送太子丹回国。

此诗一二句写自古以来都说天随人愿,世人竟然深信不疑,这其实错误的观念;三四句说秦地之乌早已白头人尽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用燕太子丹的事迹来反衬自己的境遇。全诗言词激烈哀怨极深,其笔触气愤填膺、怒不可遏,也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赏析

诗写诗人气愤填膺,以怒不可遏的笔触,戳穿天从人欲、上天无私的骗局,指斥朝廷听信谗言,陷害忠良。言词激烈哀怨极深。李商隐长期在外做幕僚,备受艰辛,日日思归,望眼欲穿,怨恨无极,君亦无知,天亦无公,故有此诅咒之辞,或者也是在为被贬斥和遭迫害的会昌将相鸣不平,未必是针对某人某事而发。 一二句谓自古以来都说天随人愿,世人竟然深信不疑,其实大谬不然也;勿言苍天最公道,天亦有私心也。天地本无私,人类则一定有私,人类之中的君主,自然难免有私。作者之意本想要说君主有私,却未便明说,便只好说“莫言圆盖便无私”。 三四句谓秦地之乌早已白头,人尽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也。李商隐用燕太子丹的事迹来反衬自己的境遇,上天是听到了燕丹的请求,确实是符合“人欲天从”的说法。但是李商隐的头发早已花白,上天却为何不让他这充满道德才学的人,为皇帝所知晓,成为辅弼之臣。这样看来,“人欲天从”的说法不过是虚妄而已。 此诗包含了激烈的政治讽刺之意,也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天是无意识的,认为“天”是有意识的存在是人认识能力处在较为原始阶段的看法。李商隐从个人的遭际出发,否定了这种说法。但是,不能就此简单否定“人欲天从”的说法实际上,所谓的“天”代表的是客观规律的存在,而人民意志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治学意义上的“客观规律”。如果统治者不呼应人民的愿望,那么百姓就会揭竿而起推翻他的统治。李商隐的错误在于以“个人意志”代替“大众意志”,这是他不能获得“上苍”垂青的缘由。
李商隐

李商隐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60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