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八 · 阮圆海戏

· 张岱
阮圆海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与他班卤莽者又不同。故所搬演,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余在其家看《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剧,其串架斗笋、插科打诨、意色眼目,主人细细与之讲明。知其义味,知其指归,故咬嚼吞吐,寻味不尽。至于《十错认》之龙灯、之紫姑,《摩尼珠》之走解、之猴戏,《燕子笺》之飞燕、之舞象、之波斯进宝,纸札装束,无不尽情刻画,故其出色也愈甚。阮圆海大有才华,恨居心勿静,其所编诸剧,骂世十七,解嘲十三,多诋毁东林,辩宥魏党,为士君子所唾弃,故其传奇不之著焉。如就戏论,则亦镞镞能新,不落窠臼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译文

阮圆海家的戏班一定会讲解重要剧情,讲通里面的情理,讲清里面的转折连接,这与其他戏班的粗疏很不同。然而,阮圆海的戏班所演的剧本,又都是由主人自己创作的,字斟句酌,用心良苦,这又和其他戏班的粗糙很不一样。所以他的戏班表演的戏剧,每个剧本、每个章节、每一出戏、每一向残词、每一个字,都很出色。 我在他家看过《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三部剧,其中的情节结构的串联架构、滑稽玩笑以及人物神情,都给演讲述清楚。演员们领会了他的意思和指教,因此演戏时的每个动作、表情和每向台词,表现得意味悠长。甚至《十错认》的龙灯、紫姑,《摩尼珠》的走解、猴戏,《燕子笺》的飞燕、舞象、波斯进宝,即使是纸札的道具,都尽善尽美,所以他家的戏班的表演也越来越出色。 阮圆海才华横溢,遗憾的是心噪不净,他所编写的剧本中,十分之七是愤世嫉俗,十分之三是解朝,大多诋毁东林党人,为魏忠贤奸党的罪行辩护,遭士人君子唾弃,所以他的传奇都不出名。如果仅论戏剧,他能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注释

阮圆海:即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人。是明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戏曲名作家。阮大铖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崇祯朝以附逆罪去职。明亡后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对东林、复社人员大加报复,南京城陷后降于清,后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所作传奇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合称“石巢四种”。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阮圆海:即阮大铖(chéng),明末奸臣、戏曲家。
  • 关目:戏曲术语,指情节的关键和布局。
  • 筋节:比喻文章或言辞的重要转折处。
  • 孟浪:鲁莽;轻率。
  • 院本:金、元时,行院(妓院)演唱用的戏曲脚本。
  • 卤莽:同“鲁莽”。
  • 串架斗笋(sǔn):指戏剧情节的构造和衔接。
  • 插科打诨(hùn):指戏曲演员在表演中穿插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翻译

阮大铖家的戏班,讲究情节关键、情理、重要转折处,和其他戏班的鲁莽轻率不一样。然而他所编写的院本,又都是主人自己创作的,一笔一笔地勾勒,苦心用尽,和其他戏班的鲁莽者又不一样。所以所表演的戏,每一本都出色,每一个角色都出色,每一出都出色,每一句都出色,每一个字都出色。我在他家看了《十错认》、《摩尼珠》、《燕子笺》这三部戏,其中的情节构造、穿插的引人发笑的部分、表情眼神等,主人都仔细地跟演员讲明。知道它的意味,知道它的主旨,所以反复品味,回味无穷。至于《十错认》中的龙灯、紫姑,《摩尼珠》中的走解、猴戏,《燕子笺》中的飞燕、舞象、波斯进宝,用纸札制作的装扮,无不尽情刻画,所以它的出色就更加厉害。阮大铖很有才华,可惜心地不静,他所编写的众多戏剧,骂世人的占十分之七,自我解嘲的占十分之三,大多诋毁东林党,为魏忠贤党羽辩解开脱,被士君子所唾弃,所以他的传奇戏曲没有流传开来。如果只就戏曲而论,那也是锐利新颖,不落俗套的。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是对阮大铖家戏班及他所编剧本的评价。一方面肯定了其戏班在表演和剧本创作上的精心与独特之处,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对一些细节的刻画生动且出色。另一方面也指出阮大铖虽然才华横溢,但因其人品问题和政治立场,他的作品遭到了士君子的唾弃,未能广泛流传。张岱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阮大铖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以及其为人的缺陷,展现出他对戏剧艺术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见解。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