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大节堂至正十二年既陷武昌江州诸郡俱各失守时韩功懋总管守安庆指禦有方江淮赖为屏蔽廷心余帅书大节于堂以旌武功
战胜非难守胜难,逆图未伐胆先寒。
焉知天下无诸葛,始信军中有一韩。
当日雷霆归号令,至今烽火报平安。
雄文大扁同时出,大节名堂后代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至正十二年:元朝年号,公元1352年。
- 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 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
- 韩功懋:人名,时任安庆总管。
- 指禦:指挥防御。
- 屏蔽:屏障,保护。
- 廷心余帅:指朝廷对余帅的信任。
- 旌:表彰。
- 逆图:叛乱的计划。
- 胆先寒:形容恐惧。
- 诸葛: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以智谋著称。
- 一韩:指韩功懋。
- 雷霆:比喻威力巨大。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事。
- 报平安:报告平安无事。
- 雄文:指赞颂的文字。
- 大扁:大匾额。
- 大节:重要的节操或功绩。
- 名堂:指建筑物或其内部的部分,这里指大节堂。
翻译
在至正十二年,武昌、江州等郡相继失守,形势危急。当时韩功懋担任安庆总管,他指挥防御有方,使得江淮地区得以保全,成为国家的屏障。朝廷对余帅的信任,使得大节堂得以书写,以表彰韩功懋的武功。
战胜敌人并非最难,难的是守住胜利。叛乱的计划尚未实施,人们的心中已感到恐惧。谁能知道这天下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的智者,但至少军队中有像韩功懋这样的英雄。他的号令如雷霆般威猛,至今战事得以平息,报告平安。赞颂的文字和大匾额同时出现,大节堂的名声将流传后世,供后人瞻仰。
赏析
这首作品赞颂了韩功懋在至正十二年保卫安庆的英勇事迹。诗中通过对比“战胜”与“守胜”的难易,突出了韩功懋坚守城池的艰难与重要。同时,以诸葛亮为喻,强调了韩功懋在军中的重要地位和智勇双全的形象。诗的最后,通过对大节堂的描述,表达了对韩功懋功绩的永久纪念和崇高敬意。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韩功懋的英雄形象和其对国家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