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二十七首
我观古人书,得见千载上。
正闰互立论,南北纷相谤。
自从获麟后,法度久沦丧。
非是千万端,史笔不可仗。
我欲作野史,笔法师素王。
文章行诛赏,约束归至当。
其人负吾诛,勿谓已属纩。
书成不流传,则本留千嶂。
还有知我人,百世永相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正闰:指正统与非正统的争论。
- 立论:提出观点。
- 纷相谤:纷纷互相诽谤。
- 获麟:指《春秋》的结束,传说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而止。
- 法度:法律制度。
- 沦丧:丧失,消亡。
- 史笔:历史记载的笔法。
- 野史:非官方的历史记载。
- 素王:指孔子,因其无实际王位,但道德学问影响深远,故称。
- 诛赏:惩罚与奖赏。
- 至当:非常恰当。
- 属纩:指临终。
- 千嶂:千山,形容地方偏远。
翻译
我阅读古人的书籍,得以窥见千年前的历史。关于正统与非正统的争论,南北之间纷争不断,互相诽谤。自从《春秋》记载的“西狩获麟”之后,法律制度久已失传。不是因为千头万绪,而是史笔无法承担。我想要编写一部野史,笔法效仿孔子。文章中行赏罚分明,规定归于极其恰当。那些人若辜负了我的惩罚,不要以为我已临终。书成之后若不能流传,那么它将留在偏远的千山之中。还有理解我的人,百世之后仍然期待相望。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史学责任的自觉承担。诗中,“我观古人书,得见千载上”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渴望了解过去的愿望。通过“正闰互立论,南北纷相谤”揭示了历史记载中的争议和复杂性。作者提出要效仿孔子,以公正的笔法记录历史,体现了对史学道德的追求。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后世理解和支持的期待,显示了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和对个人努力的自信。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史学工作的严肃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