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 杜甫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 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 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 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 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 连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 方丈涉海费时节,悬圃寻河知有无。 暮年且喜经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 飘然斑白身奚适,傍此烟霞茅可诛。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内不喧呼。 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贵功名焉足图。 久为野客寻幽惯,细学何颙免兴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宋公放逐曾题壁,物色分留与老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玉泉:指岳麓山上的泉水。
  • 麓山:即岳麓山,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
  • :特别,不同寻常。
  • 道林:指道林寺,岳麓山上的寺庙之一。
  • 林壑:山林与沟壑。
  • 盘纡:曲折回旋。
  • 洞庭野:指洞庭湖周围的广阔地区。
  • 殿脚:寺庙殿堂的基座。
  • 赤沙湖:湖名,位于岳麓山附近。
  • 六时:佛教用语,指一天中的六个时辰,即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 天乐:指天上的音乐,比喻美妙的音乐。
  • 香炉:供奉佛像前的炉子,用于焚香。
  • 地灵:指土地的神灵或灵气。
  • 雪山草:指高山上的草,比喻珍贵。
  • 僧宝:对僧人的尊称。
  • 沧海珠:比喻珍贵的人才。
  • 塔劫:指佛塔,劫是佛教中表示极长时间的概念。
  • 宫墙:指寺庙的围墙。
  • 香厨:寺庙中的厨房。
  • 松道:松树间的小道。
  • 共命鸟:佛教传说中的鸟,能共命运。
  • 金榜:指荣誉榜或功名榜。
  • 三足乌:传说中的神鸟,有三只脚。
  • 方丈:指寺庙中的住持或寺庙本身。
  • 悬圃:传说中的仙境。
  • 暄暖:温暖。
  • 斑白:头发花白,指年老。
  • 烟霞:指山中的云雾,比喻隐居的地方。
  • 茅可诛:指可以用茅草搭建的简陋住所。
  • 桃源:指理想的隐居地。
  • 橘洲:地名,位于岳麓山附近。
  • 潭府:指长沙府,即今长沙市。
  • 淳古:淳朴古老。
  • 喧呼:喧闹。
  • 晦迹:隐居不为人知。
  • 老宿:年老的僧人或隐士。
  • 何颙:人名,可能指当时的某位隐士。
  • 友于:指与山鸟山花为友。
  • 宋公:指宋之问,唐代诗人。
  • 物色:景色,风光。

翻译

在玉泉的南边,岳麓山显得格外不同寻常,道林寺周围的山林与沟壑曲折回旋。寺庙的大门高高敞开,仿佛洞庭湖的广阔野地,殿堂的基座深深插入赤沙湖中。五月的寒风吹过,佛骨感到寒冷,而六时的天乐声中,朝拜者围绕香炉。这里的土地灵气十足,每一步都像是走在雪山上的草地,僧人们个个如同沧海中的明珠。佛塔与宫墙壮丽无比,寺庙的厨房和松间小道都清凉宜人。莲花与共命鸟交响,金榜上回响着三足乌的传说。方丈渡海需要时节,悬圃寻河则知其有无。晚年且喜能接近经行之地,春日里更蒙受温暖的扶持。飘然白发,不知身在何方,依傍这山中的云雾,茅屋便可安居。桃源人家的制度容易适应,橘洲的田土依然肥沃。潭府城中民风淳朴古老,太守府内不闻喧哗。昔日遭遇衰世,皆隐居不为人知,如今幸得乐国,养育微躯。依止老宿也不算晚,富贵功名何足挂齿。久为野客,寻幽已成习惯,细学何颙,免于兴孤。一重一掩,我的肺腑,山鸟山花,我的朋友。宋之问放逐时曾在此题壁,物色风光,分留与我。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岳麓山道林二寺的壮丽景色与宁静氛围,通过对比衰世与乐国,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佛教意象和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感,体现了唐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风貌。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