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

· 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濑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悽觉汝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夔州(kuí zhōu):古地名,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
  • :城墙外的区域。
  • 舸船:大船。
  • 石濑(shí lài):水流冲刷石头的声音。
  • 娟娟:形容月光柔和美好。
  • 春灯:春天的灯火。
  • :持续不断。
  • 晨钟:早晨的钟声。
  • 云外湿:形容钟声似乎从湿润的云层中传来。
  • 胜地:风景优美的地方。
  • 石堂:石头建造的寺庙或房屋。
  • 柔橹:轻柔的划船声。
  • :海鸥。
  • 含悽:含着悲伤。
  • 汝贤:你(指王十二)的贤德。

翻译

停泊在夔州城外的沙岸边,月光照耀着水流冲刷石头的声音,显得格外柔和美好。 风起时,春天的灯火在船上摇曳不定,江水在夜雨中轰鸣,仿佛雨声持续不断。 清晨的钟声似乎从湿润的云层传来,而那风景优美的石堂则被烟雾缭绕。 轻柔的划船声与海鸥的叫声交织,我心中含着悲伤,感受到你的贤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夔州城外夜晚至清晨的所见所感。诗中,“石濑月娟娟”、“江鸣夜雨悬”等句,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壮美。后句“晨钟云外湿”则巧妙地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与触觉结合,传达出清晨的宁静与湿润。整首诗情感深沉,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