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
巫峡中宵动,沧江十月雷。 龙蛇不成蛰,天地划争回。 却碾空山过,深蟠绝壁来。 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
拼音

所属合集

#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巫峡(wū xi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四川省巫山县东。
  • 中宵(zhōng xiāo):半夜。
  • 沧江(cāng jiāng):泛指江水,这里指长江。
  • 龙蛇:比喻潜伏的生物。
  • 不成蛰(bù chéng zhé):蛰,指动物冬眠。不成蛰,即动物未能进入冬眠状态。
  • 天地划争回(tiān dì huà zhēng huí):形容雷声震动天地,好像天地在争夺回声。
  • 却碾空山过(què niǎn kōng shān guò):碾,压过。形容雷声仿佛碾过空旷的山谷。
  • 深蟠绝壁来(shēn pán jué bì lái):蟠,盘绕。绝壁,陡峭的岩壁。形容雷声似乎从深邃的绝壁中传来。
  • 霹雳(pī lì):雷声。
  • 楚王台(chǔ wáng tái):楚王的台榭,这里泛指古代楚国的建筑。

翻译

在巫峡的半夜时分,长江十月响起了雷声。 龙蛇等生物还未进入冬眠,雷声震动天地,仿佛在争夺回声。 雷声碾过空旷的山谷,又似乎从深邃的绝壁中传来。 何必嫉妒云雨,雷声已经在楚王的台榭上轰鸣。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巫峡中半夜雷声的震撼景象。通过“龙蛇不成蛰”和“天地划争回”等生动表达,展现了雷声的威力与自然的壮阔。诗中“却碾空山过,深蟠绝壁来”进一步以夸张的手法,将雷声的传播描绘得淋漓尽致。结尾的“何须妒云雨,霹雳楚王台”则带有哲理意味,表达了自然现象的不可抗拒和壮丽。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受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