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顾氏长江图

· 戴良
天下几人画山水,虎头子孙世莫比。何年写此《长江图》?多少江山归笔底。 巴陵三峡天所开,远势似向岷峨来。洞庭潇湘仅毫末,楚客湘君安在哉! 江上一朝风雨急,老我曾来踏舟立。鼓枻既闻潭畔吟,抱琴复听竹间泣。 别来几日世已非,忽此披图忆曩时。早知避地多处所,肯逐红尘千里归。 林下一夫巾屦似,亦有舟人与渔子。能添野老烟波里,便与同生复同死。
拼音

所属合集

#长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虎头: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因其小字“虎头”。
  • 巴陵:今湖南岳阳。
  • 三峡: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 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均位于四川。
  • 洞庭:洞庭湖,位于湖南。
  • 潇湘:潇水和湘水,均流经湖南,汇入洞庭湖。
  • 湘君:传说中的湘水之神。
  • 鼓枻:划桨。
  • 曩时:从前,往昔。
  • 巾屦:头巾和鞋,代指隐士的服饰。

翻译

世间有多少人能画出山水,但顾恺之的后代无人能比。不知何时画出了这幅《长江图》,多少江山美景尽在笔下。 巴陵的三峡是天工开物,远望似连绵至岷山和峨眉。洞庭湖和潇湘江不过画中一抹,楚地的客人和湘水之神又在何方? 江上风雨一夜急骤,我曾乘舟立于江中。听闻潭边有人吟唱,又闻竹林间有人哭泣。 离别不久,世事已变,忽然看到这幅画,回忆起往昔。早知道避世的地方多,何必追随红尘千里归。 林中有一位隐士,头巾和鞋似曾相识,还有船夫和渔夫。若能在烟波中与野老相伴,便愿同生共死。

赏析

这首作品赞美了顾恺之后代所画的《长江图》,通过描绘画中的江山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巴陵三峡”、“洞庭潇湘”等地的描绘,展现了画作的宏大与细腻。后段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抒发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避世隐居生活的渴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艺术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戴良

戴良

元明间浦江人,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