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侍讲学士邓善之辞官还钱塘

· 卢亘
春秋严笔削,凛若执玄钺。 君独抱遗经,结发饱剞劂。 明剖是非心,微探义理窟。 下视群儿愚,争端王正月。 朅来奋直笔,浩然心思竭。 王功与帝德,昭昭日月揭。 胡为厌词林,南欲观溟渤。 荣华若浮烟,汗简青不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笔削:指修改文字,这里特指《春秋》的编纂和修订。
  • 玄钺:古代一种黑色的斧头,象征严厉和权威。
  • 遗经:指前人留下的经典著作。
  • 剞劂:雕刻用的刀具,比喻精雕细琢的学习和研究。
  • 义理窟:比喻深奥的道理和学问。
  • 王正月:指《春秋》中记载的各国君主的正月,这里比喻纷争的焦点。
  • 朅来:去来,这里指奋笔疾书。
  • 直笔:直接而真实的记录。
  • 昭昭:明亮,显著。
  • 词林:指文学或学术的领域。
  • 溟渤:指大海,比喻广阔的世界。
  • 汗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竹简,这里指历史记载。

翻译

《春秋》严谨地修订,其严厉如同手持玄钺。唯独你,抱着前人留下的经典,从小便沉浸在精雕细琢的学习中。你明辨是非,深入探究深奥的道理。相比之下,其他人的愚昧,只在争论《春秋》中的王正月。你奋笔疾书,心思浩然,竭尽全力。王的功绩和帝的德行,如同明亮的日月一般显著。为何要厌倦文学的领域,向南去观赏广阔的大海呢?荣华富贵如同浮烟,而你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在历史记载中青史留名。

赏析

这首诗赞美了邓善之对《春秋》的深刻理解和严谨态度,以及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诗中通过对比邓善之与其他人的不同,突出了他的卓越和远见。诗人对邓善之的辞官归隐表示理解,认为他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载史册,不受世俗荣华的影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学者精神追求的崇高敬意。

卢亘

元汲郡人,字彦威。幼颖悟,博览群书。为文雄逸,尤工于诗。以拟著《滕王阁记》,受知于姚燧,荐为国史院编修。后以待制卒。有《彦威集》。 ► 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