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常秀才寄简归州郑使君借猿

· 许浑
谢守携猿东路长,袅藤穿竹似潇湘。 碧山初暝啸秋月,红树生寒啼晓霜。 陌上楚人皆驻马,里中巴客半归乡。 心知欲借南游侣,未到三声恐断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谢守:指谢灵运,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 袅藤:细长柔软的藤蔓。
  • 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江,常用来泛指湖南地区。
  • (míng):日落,天黑。
  • :动物发出的长而响亮的声音。
  • 红树:指秋天变红的树叶。
  • :鸟类鸣叫。
  • 晓霜:清晨的霜。
  • 陌上:田间的小路。
  • 楚人:指楚地的居民,楚地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 巴客:指巴地的居民,巴地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东部。
  • 归乡:返回故乡。
  • 南游侣:指南游的伴侣。
  • 三声:指猿猴的三声啼叫,常用来象征哀愁。
  • 恐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翻译

谢灵运携带着猿猴,沿着东边的路途漫长前行,细长的藤蔓穿过竹林,仿佛置身于潇湘之地。 碧绿的山峦在秋夜初暗时,猿猴对着秋月发出长啸;红叶在清晨的霜中,猿猴因寒冷而啼叫。 田间小路上,楚地的行人纷纷停下马匹;村落中,巴地的旅客多半已经归乡。 心中明白,想要借用南游的伴侣,但还未听到猿猴的三声啼叫,恐怕已经感到极度的悲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许浑对谢灵运携猿东行的想象,通过猿猴的啼叫和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碧山初暝啸秋月,红树生寒啼晓霜”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猿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复杂情感。

许浑

许浑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评价之。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