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奁八咏金盆沐发

绣线添来日正迟,香绒倦理一支颐。 心游飞絮浑无著,身蜕枯蝉忽若痴。 花帧错描愁伴觉,金针阁住许谁知。 绝怜小玉情缘重,到死春蚕始绝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香奁(xiāng 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
  • 金盆沐发:用金盆洗发,形容女子洗发的场景。
  • 绣线:绣花用的线。
  • 香绒:指女子用的香粉。
  • 理一支颐:支颐,即托腮,形容女子沉思或无聊时的姿态。
  • 心游飞絮:比喻心思飘忽不定,像飞絮一样无着落。
  • 身蜕枯蝉:比喻身体像蜕皮的蝉一样,形容女子瘦弱或憔悴。
  • 花帧:指绣花的框架。
  • 错描:错误地描绘,这里指绣花时的心不在焉。
  • 金针:绣花用的针。
  • 阁住:搁置,放下。
  • 小玉:古代美女的代称,这里指诗中的女子。
  • 情缘重:情感深厚。
  • 到死春蚕始绝丝:比喻女子对爱情的执着,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停止付出。

翻译

绣线慢慢添来,日子显得格外漫长,香粉懒得梳理,只托腮沉思。 心思像飞絮一样飘忽不定,身体却像蜕皮的枯蝉,忽然间显得痴痴的。 绣花时心不在焉,错误地描绘着花朵,金针搁置一旁,无人知晓她的心事。 最怜爱的是小玉,她的情感深厚,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停止像春蚕一样不断吐丝。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绣花时的孤独与沉思,通过“绣线添来日正迟”和“香绒倦理一支颐”等句,展现了她无聊和沉思的状态。诗中“心游飞絮浑无著,身蜕枯蝉忽若痴”巧妙地运用比喻,表达了女子内心的飘忽和身体的憔悴。结尾的“绝怜小玉情缘重,到死春蚕始绝丝”则深刻揭示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牺牲,展现了她深沉的情感世界。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是一首优秀的闺怨诗。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