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答刘百原二首

九面湘流绕岳斜,更乘山屐过丹霞。 谁分太乙仙人火,来问长贫孺子家。 南土柔条先着柳,东风新律正飞葭。 自怜黄发同摩诘,三径荒芜对五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九面湘流:形容湘江水流曲折。
  • 岳斜:指山岳倾斜。
  • 山屐:登山时穿的木屐。
  • 丹霞:红色的山岩,这里可能指丹霞地貌。
  • 太乙仙人火:传说中太乙真人炼丹的火,比喻高超的技艺或智慧。
  • 孺子家:指贫穷的学者家庭。
  • 南土:指南方的土地。
  • 柔条:柔软的枝条,这里指柳树的枝条。
  • 新律:新的季节规律,指春天的到来。
  • 飞葭:葭是初生的芦苇,飞葭形容春天芦苇迅速生长。
  • 黄发:指年老,因老年人头发变黄。
  • 摩诘:指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
  • 三径:指隐居的地方,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五车:指学识渊博,典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翻译

湘江水流曲折环绕着倾斜的山岳,我更是穿着山屐穿越丹霞地貌。是谁分享了太乙仙人的智慧之火,来探访我这长年贫穷的学者之家。南方的土地上,柔软的柳枝最先迎接春天,东风带来了新的季节规律,芦苇迅速生长。我自怜年老,与王维一样,面对着荒芜的小径和博大的学识。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与对学问追求的孤独。诗中,“九面湘流绕岳斜”与“更乘山屐过丹霞”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探索,而“太乙仙人火”与“孺子家”则体现了诗人对智慧的向往与自身境遇的对比。后两句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对生活的感慨,结尾则流露出对学问的执着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