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赠道士汪庭芝二首

· 方回
鸤鸠不遇岂非天,斗谷于菟亦偶全。 中野履霜宁怨命,通宵煮石且随缘。 此身幸是无还有,所学当令后胜前。 肯复杏坛闻木铎,可能蓬岛问风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鸤鸠(shī jiū):布谷鸟,这里比喻不得志的人。
  • 斗谷于菟(dǒu gǔ yú tú):比喻处境艰难。
  • 中野履霜:比喻处境艰难,如同走在霜冻的野地。
  • 通宵煮石:比喻修炼的艰辛。
  • 杏坛:指讲学的地方。
  • 木铎(mù duó):古代用来敲击以召集民众的木制乐器,这里指教诲。
  • 蓬岛:传说中的仙境。
  • 风船:飘荡的船,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翻译

未能遇到良机难道不是天意吗?就像斗谷中的菟草,也是偶然得以保全。 在荒野中踏霜而行,难道就该怨恨命运吗?通宵达旦地煮石修炼,且随缘而行。 幸好此身尚存,所学的知识应当使后人超越前人。 是否还愿意在杏坛上听闻教诲,或许能在蓬岛间寻问飘荡的风船。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和对修炼生活的坚持。诗中,“鸤鸠不遇”和“斗谷于菟”形象地描绘了不得志和艰难的处境,而“中野履霜”和“通宵煮石”则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后两句则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自由漂泊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方回

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 28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