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歌与崔子玉诸公饮花下作

江南气候足妍和,燕地风沙本自多。 惟有梅花解人意,乡关客舍共芬华。 当年花里故人别,今日花前为谁折。 玉椀银缸赏已新,毡毹锦帐香未歇。 醉把瑶华揽子裾,莫教羌笛怨离居。 上苑花枝犹若此,故园春色定何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妍和(yán hé):美好和煦。
  • 燕地:指今河北省北部,古时为燕国之地。
  • 芬华:芬芳的花朵。
  • 玉椀银缸:玉制的碗和银制的酒缸,形容宴饮的奢华。
  • 毡毹(zhān shū):毛织的地毯。
  • 瑶华:美玉般的花朵。
  • 子裾(jū):衣服的前襟。
  • 羌笛:古代羌族的乐器,常用来象征离别之情。
  • 上苑:皇家园林。

翻译

江南的气候真是美好和煦,而燕地的风沙本来就多。只有梅花懂得人的心意,无论是在故乡还是他乡,都一同绽放芬芳。当年在花里与故人分别,今日在花前又是为了谁而折花呢?玉制的碗和银制的酒缸已经赏过新酒,毛织的地毯上锦帐中的香气还未散去。醉中把玩着美玉般的花朵,拉着你的衣襟,不要让羌笛的乐声哀怨地诉说离别之苦。皇家园林中的花枝尚且如此美丽,不知故乡的春色又将是怎样的景象。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江南与燕地气候的对比,以及梅花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之情的感慨。诗中“梅花解人意”一句,巧妙地将梅花赋予了情感,使其成为连接故乡与他乡的纽带。后文通过描绘宴饮场景和离别之情,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乡愁。结尾处对故乡春色的想象,更是增添了无限遐想,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情与韵味。

区大相

明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5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