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过汶溪义塾承萧国录有诗谨用奉答

· 刘崧
汶溪新制小茅堂,也种山楸间水杨。 舍近鸡豚还共食,春来鱼鸟自相忘。 松阴客去书连屋,花底莺啼酒满床。 却忆东华联辔出,午门霜月漏声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汶溪(wèn xī):河流的名称。
  • 山楸(shān qiū):一种树木。
  • 水杨:一种树,又名蒲柳。
  • (tún):小猪,泛指猪。
  • 东华:宫城东门名。
  • (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翻译

在汶溪新建了一座小小的茅草屋堂,也种植着山楸和水杨。屋子靠近的地方,鸡和猪一同饲养,可以共享食物;春天到来时,鱼儿和鸟儿自由自在,相互忘却世俗的纷扰。松阴下,客人离去后,书籍堆满了屋子;花丛底下,黄莺啼叫着,床上摆满了美酒。却回忆起在东华门一同骑马出行,午门的霜月之下,更漏声悠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汶溪义塾的生活情景以及对过去的回忆。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义塾的环境,新制的茅堂和周边种植的树木,营造出一种自然清新的氛围。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写鸡豚共食、鱼鸟相忘,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松阴客去书连屋,花底莺啼酒满床”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义塾中的闲适场景,客人离去后满是书籍的屋子和花丛中莺啼声中的美酒,充满了诗意。最后两句回忆起在东华门联辔出行的情景,午门的霜月和悠长的更漏声,增添了一种悠远的意境。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喜爱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

刘崧

刘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 25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