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陈德甫

· 蓝仁
携手琅琊饮酿泉,别来书札罢流传。 三山海水连春树,九曲仙岩隔暮烟。 风景不随人事异,老怀肯作冷灰然。 何时乌石山边屋,重看题诗忆惠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琅琊(láng yá):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南海滨。
  • 酿泉:泉名,在琅琊山。
  • 书札(zhá):书信。
  • 三山:山名,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此处可能泛指高山。
  • 九曲仙岩:景点名,具体位置未详。
  • 暮烟:傍晚的烟霭。
  • 冷灰然:像冷却的灰一样,形容心灰意冷。
  • 乌石山:山名,在福建福州市。后文中的“乌石山边屋”指作者的住所。
  • 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谢灵运族弟,这里借指陈德甫,赞誉他的文学才华。

翻译

曾经我们携手在琅琊山饮着酿泉的水,分别之后,书信也渐渐不再往来流传。 那三山的海水连着春天的树木,九曲仙岩被傍晚的烟霭所阻隔。 风景不会因为人事的变化而改变,我这颗苍老的心怎肯变得如同冷却的灰一般。 不知何时能在乌石山下的屋中,再次看到你题的诗,让我回忆起像惠连一样的你。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友人陈德甫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和自己不愿消沉的心志。诗的首联回忆了与友人曾经共同的经历,携手同游琅琊山饮酿泉,然而分别后书信减少,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化。颔联通过描绘三山海水和九曲仙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悠远、迷蒙的意境,同时也可能象征着他们之间的距离和思念之情。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不变而人事已非的感叹,但他表明自己不会因此而心灰意冷,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尾联诗人表达了对再次与友人相聚,共同欣赏诗作的期待,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蓝仁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静之。元末与弟蓝仁智俱往武夷师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诗法,遂弃科举,专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凤阳,居琅邪数月,放归,以寿终。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 ► 5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