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伯襄太史封秦藩二首

崆峒倚剑意如何,故里题桥载笔过。 百二山河磐石重,三千溟海积风多。 不将昼锦先分矢,欲赋无衣激枕戈。 当宁筹笾方仄席,邺侯勋业肯蹉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崆峒(kōng tóng):山名,位于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 倚剑:倚靠宝剑,形容英勇。
  • 故里题桥:在故乡的桥上题字,表示对家乡的眷恋。
  • 载笔过:带着笔经过,指文人出行。
  • 百二山河:形容国土辽阔。
  • 磐石:比喻稳固不动。
  • 三千溟海:形容海洋广阔无边。
  • 积风多:积聚的风力强大。
  • 昼锦:指白天穿着锦衣,比喻显贵。
  • 分矢:分配箭矢,比喻分担责任。
  • 无衣:《诗经》中的一篇,表达战士无衣可穿,却仍愿为国家战斗。
  • 激枕戈:激起枕戈待旦的斗志。
  • 当宁:指皇帝。
  • 筹笾(chóu biān):筹划国家大事。
  • 仄席:侧坐,表示忧虑。
  • 邺侯:指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实际统治者。
  • 勋业:功勋和业绩。
  • 蹉跎(cuō tuó):虚度光阴,无所作为。

翻译

崆峒山上倚剑的英姿如何,故乡的桥上题字带着笔经过。 国土辽阔如磐石般稳固,海洋广阔积聚了强大的风力。 不愿在白天穿着锦衣先分担责任,却愿赋诗《无衣》激发枕戈待旦的斗志。 皇帝正在筹划国家大事,侧坐忧虑,邺侯曹操的功勋业绩怎能虚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对英勇斗志的赞美。通过“崆峒倚剑”和“故里题桥”等意象,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家乡的深情。诗中“百二山河磐石重”和“三千溟海积风多”等句,以壮阔的自然景象比喻国家的稳固和海洋的广阔,表达了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后两句则通过“无衣”和“激枕戈”等典故,强调了即使条件艰苦也要奋发向前的决心。最后提到皇帝和邺侯,表达了对国家领导者的期望和对历史英雄的敬仰。

董其昌

董其昌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后致仕。工书法,初学颜真卿,又学虞世南,出入魏晋各大家,书风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为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画,远宗董源、巨然,近学黄公望、倪瓒,融其笔墨,自成清润明秀一格。画论标榜文人气息,以佛教宗派喻画史各家为“南北宗”,推崇南宗为文人画之正脉,影响波及至今。卒谥文敏。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画旨》、《画眼》等。 ► 5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