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世卿方伯西园牡丹

· 顾清
名花开日百花残,春到清明意已阑。 馀赏自非天力与,芳心争得巧工攒。 开元胜会连资福,锦石幽丛转静观。 翘首荆溪三百里,几时相对捲帘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读作“cì”,“韵”读作“yùn”)
  • 方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后来泛指地方长官。
  • 西园牡丹:西园里的牡丹花。
  • 意已阑:兴致已经快要消失殆尽。(“阑”读作“lán”)
  • 馀赏:剩余的观赏时光。
  • 天力与:上天赐予的力量或机遇。
  • 芳心:指牡丹花的花蕊,这里借指牡丹花美好的姿态。(“芳”读作“fāng”)
  • 巧工攒:像精巧的工匠那样聚集、塑造。(“攒”读作“cuán”)
  • 开元胜会:这里可能是借指盛大的聚会。
  • 资福:祈求福泽。
  • 锦石幽丛:美丽的石头和幽静的花丛。
  • 荆溪:水名,在今江苏宜兴南,近于作者所在之地。

翻译

名贵的牡丹花盛开之时其他的花大多已经凋零,春天到了清明时节,人们对春天的兴致也快要消失殆尽了。我能够继续欣赏这美景,并非是上天特意赐予的,而牡丹花那美丽的姿态又怎是能靠巧匠塑造出来的呢?就像盛大的开元胜会连着祈求福泽的活动,在这有美丽石头和幽静花丛的地方,我转而静静地观赏。我翘首以盼,距荆溪三百里之遥,不知何时才能与你相对而坐,卷起帘子一同欣赏这牡丹花呢。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主题,描绘了清明时节牡丹盛开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观赏牡丹的感受和期待。诗的首联通过对比,写出牡丹盛开时其他花已残的情景,以及春天到清明时人们对春的兴致渐消,为下文描写牡丹的独特之美做铺垫。颔联表达了诗人对能继续欣赏牡丹美景的珍惜,同时强调了牡丹的美是自然天成,非人工所能造就。颈联通过联想开元胜会和资福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观赏牡丹的氛围,诗人在锦石幽丛之间静静观赏,体现出他对牡丹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享受。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与友人共同欣赏牡丹的期待,流露出他对友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牡丹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生的感悟。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