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山祠用杜韵

· 顾清
碧殿长松锁十寻,晚云将雪助萧森。 貂蝉不改厓山制,金石疑闻孔壁音。 南去星潮嗟往事,北来祠庙岂公心。 春风一掬唐衢泪,几为先生湿短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谒(yè):拜见。
  • 文山祠:纪念文天祥的祠堂。
  • 杜韵:依照杜甫诗的韵脚作诗。
  •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 萧森:形容草木凋零衰败,这里指环境的清冷阴森。
  • 貂蝉:汉代侍从官员帽上的装饰物,代指官员的服饰。
  • 厓(yá)山:南宋末年宋军与元军的最后决战地,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宋朝灭亡。
  • 孔壁音: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这里借指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传承。

翻译

那碧色的殿宇周围,高大的松树高高耸立,树高有十寻之多,傍晚的云彩似乎要带来降雪,更增添了环境的清冷阴森。 官员们的服饰依旧如厓山时期未变,但在这寂静之中,仿佛能听到如同孔壁中古文经书般珍贵的精神传承之声。 往南去,如星潮般的往事让人感慨叹息,而从北方而来建立的这座祠庙,又岂是文公的本心呢? 春风中我不禁洒下如唐衢般悲哀的泪水,几乎要为先生您沾湿了短短的衣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拜谒文山祠时所作,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首联通过描写文山祠周围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颔联以“貂蝉不改”暗示时代的变迁,而“金石疑闻孔壁音”则表达了对文天祥精神传承的赞美。颈联中“南去星潮嗟往事”回顾了宋朝的历史,“北来祠庙岂公心”则对建立祠庙的行为进行了反思,认为这或许并非文天祥的本意,而是后人的追思之举。尾联以“春风一掬唐衢泪”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几为先生湿短襟”则进一步强调了对文天祥的深切同情和敬仰。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文天祥的赞颂,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思考。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