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谒(yè):拜见。
- 文山祠:纪念文天祥的祠堂。
- 杜韵:依照杜甫诗的韵脚作诗。
-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 萧森:形容草木凋零衰败,这里指环境的清冷阴森。
- 貂蝉:汉代侍从官员帽上的装饰物,代指官员的服饰。
- 厓(yá)山:南宋末年宋军与元军的最后决战地,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宋朝灭亡。
- 孔壁音: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古文经书,这里借指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传承。
翻译
那碧色的殿宇周围,高大的松树高高耸立,树高有十寻之多,傍晚的云彩似乎要带来降雪,更增添了环境的清冷阴森。 官员们的服饰依旧如厓山时期未变,但在这寂静之中,仿佛能听到如同孔壁中古文经书般珍贵的精神传承之声。 往南去,如星潮般的往事让人感慨叹息,而从北方而来建立的这座祠庙,又岂是文公的本心呢? 春风中我不禁洒下如唐衢般悲哀的泪水,几乎要为先生您沾湿了短短的衣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拜谒文山祠时所作,表达了对文天祥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首联通过描写文山祠周围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颔联以“貂蝉不改”暗示时代的变迁,而“金石疑闻孔壁音”则表达了对文天祥精神传承的赞美。颈联中“南去星潮嗟往事”回顾了宋朝的历史,“北来祠庙岂公心”则对建立祠庙的行为进行了反思,认为这或许并非文天祥的本意,而是后人的追思之举。尾联以“春风一掬唐衢泪”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痛,“几为先生湿短襟”则进一步强调了对文天祥的深切同情和敬仰。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文天祥的赞颂,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思考。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
顾清的其他作品
- 《 旧有诵十二月吴江竹枝歌者戏效之得三首而止十一月廿三夜不寐因足成之诗成梦乘马上曲磴地名湖塘遇小儿杜姓者同行论处世之道甚悉 》 —— [ 明 ] 顾清
- 《 李徵伯挽诗其一 》 —— [ 明 ] 顾清
- 《 归善唐汝达尝侍其先君教华亭京邸相逢恍如一梦于其赴铜鼓学也赋以赠之 》 —— [ 明 ] 顾清
- 《 甲辰九月五日迎司马兰亭过蔡廷章宿 》 —— [ 明 ] 顾清
- 《 十二日至济宁秦凤山示和彭幸庵吊古诸作次韵八首淮阴侯祠 》 —— [ 明 ] 顾清
- 《 四月七日陪约庵适斋二太守东园鸿胪龙山都谏登超果一览楼望西隐堂有感还饮翠林精舍作时西隐火已一年而寺主杰峰亦化去矣是日翠林亦病出蔬馔延客故末句云云 》 —— [ 明 ] 顾清
- 《 醉书 》 —— [ 明 ] 顾清
- 《 送高进之入上海学 》 —— [ 明 ] 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