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魏武则天事用石楼太史韵

· 顾清
乱来天意长奸雄,一语深投月旦公。 岂谓三袁尽河北,更教诸葛起隆中。 烟消赤壁沉雄俊,树冷西陵怨女童。 不及人狼祖馀知,化牛犹得占江东。
拼音

所属合集

#牡丹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月旦公:指品评人物的人,这里指对武则天的评价者。
  • :指袁绍及其子袁谭、袁尚,他们曾割据河北。此处用以借喻反对武则天的势力。
  • 诸葛:指诸葛亮,这里借指帮助武则天的能臣。
  • 雄俊:才智杰出的人。
  • 西陵:古代帝王陵墓,此诗中可能暗指一些因武则天而产生的怨愤之事波及的地方。
  • 女童:此指武则天(这是一种对武则天的并不客观的称谓)。
  • 人狼:这里指“人中之狼”,暗指有野心、凶狠的人,在此可能指与武则天对立的一些势力。
  • 祖馀知:注:此处“知”读音为“zhì”,同“智”,意为智慧、智谋。祖馀知可能是一个有智谋的人,具体所指不详。
  • 化牛: 化牛占江东,可能指某些反对武则天的势力尝试效仿孙策据有江东,以图对抗,但最终未成功。(关于诗中一些人物和事件的解读可能存在多种理解,需结合更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来深入探讨。)

翻译

天下大乱时往往会滋生奸雄,对武则天的一句深刻评价投给了月旦公那样的品评人物之人。怎能说反对武则天的势力都在河北被消灭,反而让如诸葛亮般的能臣在她的身边崛起。赤壁的硝烟消散,杰出的人才沉没,西陵的树木清冷,女童(武则天)遭人怨恨。比不上那如人狼般的祖馀知,即便化为牛也还想着占据江东。

赏析

这首诗以读魏武则天事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武则天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看法。诗中运用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来进行类比和隐喻,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复杂性。 诗人通过描述乱世中奸雄的出现,以及对武则天的评价,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诗中提到的“三袁尽河北”“诸葛起隆中”等,暗示了历史上的势力纷争和人才的起落。“烟消赤壁沉雄俊,树冷西陵怨女童”这两句,通过描绘赤壁的硝烟和西陵的冷清,营造出一种沧桑和哀怨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中人物命运的感慨。最后两句“不及人狼祖馀知,化牛犹得占江东”,则以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某些势力的看法。 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古朴,意境深沉,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诗中对武则天的评价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见和片面性,我们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时,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客观的分析。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