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书舍为瓯滨宗伯赋

· 顾清
开元寺里芙蓉树,曾见先生学易年。 好语盛传三策后,高花独出九秋前。 溪山剩有馀芳在,霄汉应多别梦牵。 欲识旧题无恙否,碧纱深护翠蛟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芙蓉(fú róng):一种植物,这里指芙蓉树。
  • 宗伯:官名,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这里指瓯滨。
  • 开元寺:寺庙名。
  • 盛传(shèng chuán):广泛传播。
  • 三策:古时以策问选士,应试者对答的文辞称为策。这里的“三策”可能指的是高超的应对之策或优秀的论著。
  • 九秋:指秋天。
  • 馀芳:残留的香气,这里可引申为美好的声誉或影响力。
  • 霄汉:天空,这里比喻高位。
  • 无恙(wú yàng):指没有疾病或灾祸,这里指旧题是否完好。
  • 碧纱:绿色的纱帐。
  • 翠蛟(jiāo):指绿色的树枝像蛟龙一样。(蛟:jiāo,传说中能发洪水的龙。)

翻译

在开元寺里有一棵芙蓉树,曾见证先生学习《易经》的那些年。先生的精妙言论在提出高超的应对之策后广泛流传,芙蓉树那高大的花朵在秋天到来之前独自绽放。溪山之间还留存着它的美好声誉,在高位的人应该会有许多离别之梦被它牵动。想要知道旧时的题字是否安然无恙,那是在绿色的纱帐深深围护下,被像蛟龙般的翠枝缠绕着的。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开元寺里的芙蓉树展开,通过芙蓉树联想到瓯滨宗伯,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怀念。首联点明芙蓉树曾见证宗伯学习的时光,为下文的叙述奠定基础。颔联描述了宗伯的言论广泛传播以及芙蓉花在秋前独自绽放,以花喻人,显示出宗伯的才华和独特。颈联则进一步强调芙蓉树的美好声誉以及它对身处高位的宗伯的情感牵动,体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尾联通过询问旧题是否无恙,表现出对过去的回忆和珍视,同时“碧纱深护翠蛟缠”的描写也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美好的氛围。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芙蓉树与宗伯的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宗伯的敬仰和对过往的怀念之情。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