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闻鸠

· 顾清
春波溶溶宫柳低,春云漠漠斑鸠啼。 柳阴渐深看不见,时复数声金殿西。 青绳辇路无尘土,鸣鞘不来日亭午。 高树低枝相应呼,似惜田农望时雨。 农人望雨心如渴,鸠啼日暮声不歇。 乾明门前春气深,太液池头烟水阔。 烟水微茫连别殿,忽去还啼画楼畔。 柳密花深不再闻,时复宫壶坠银箭。 忆昨至尊亲劝农,青旂黛耜临春风。 一声此日彻天耳,碧霄几见回重瞳。 八年海宇歌太平,春田处处斑鸠声。 绿秧刺波桑椹青,却忆江南村落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上苑: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苑”读音:yuàn)
  • 溶溶:形容水流盛大的样子,这里形容春水流动的样子。
  • 漠漠:密布的样子。
  • 青绳:青色的绳子,此处指辇路两旁的绳索作为界限。
  • 辇路:帝王车驾所经的路。(“辇”读音:niǎn)
  • 鸣鞘:挥动鞭子发出的响声。
  • 亭午:正午。
  • 宫壶:宫中计时的铜壶滴漏。(“壶”读音:hú)
  • 银箭:银制的漏箭,古代计时器上的部件。
  • 至尊:皇帝的代称。
  • :同“旗”。(“旂”读音:qí)
  • 黛耜:青黑色的耒耜,古代的一种农具。(“耜”读音:sì)

翻译

春天的池水缓缓流动,宫墙边的柳树低垂,春天的云彩密布,斑鸠在啼叫。 柳阴渐渐浓密以至于看不见了,时不时有几声斑鸠的啼叫声从金殿西边传来。 辇路上用青绳作为界限,没有尘土,挥动鞭子的声音没有传来,时间已到正午。 高大的树木和低矮的树枝上的斑鸠相互呼应,似乎在怜惜农夫盼望及时雨的心情。 农夫盼望下雨的心情如同口渴之人渴望饮水,斑鸠在日暮时分啼叫不停。 乾明门前面春的气息很浓厚,太液池的水面宽阔烟雾迷蒙。 烟雾和水面茫茫一片连接着别的宫殿,斑鸠忽然飞走又在画楼旁啼叫。 柳树浓密花朵繁多,再也听不到斑鸠的叫声了,时不时听到宫中铜壶滴漏的声音。 回忆起昨日皇帝亲自勉励农耕,青色的旗帜和青黑色的耒耜在春风中飘扬。 那一声在这一天响彻天际,在蓝天中几次看到皇帝回头关注。 八年来天下歌颂太平,春天的田野处处都有斑鸠的叫声。 绿色的稻秧在水中摇曳,桑椹青涩,却让人回忆起在江南村落行走的情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宫廷内外的春日景象以及与农事相关的情景。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春波、宫柳、春云、斑鸠,营造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氛围。接着描述了辇路的寂静和斑鸠的呼应,联想到农夫对雨的盼望,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中还提到了乾明门、太液池等宫廷场景,展现了宫廷的宏大与宁静。回忆皇帝亲劝农的情景,表现了对皇帝重视农耕的赞扬。最后,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田野的景象和斑鸠的叫声,表达了对太平盛世和农事的关注,同时也流露出对江南村落的回忆和思念。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将宫廷与田园、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社会的关注。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