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辇道(niǎn dào):可乘车的斜坡道路。
- 百粤:古代越族部落繁多,故称百越,也作百粤。
- 迷秦垒:使秦的壁垒迷失,指秦军的防御工事变得难以辨认或失去作用。
- 箕踞(jī jù):古时一种傲慢不敬的坐姿,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里形容地势险要,阻碍敌军进攻的样子。
- 三关:泛指重要的关隘。
- 迟日:春日。
- 博:换取。
- 陆贾:汉初重要的辩士和政治家,两次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赵佗归汉,为汉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翻译
荒芜的朝汉台周围一片寂静,台边的辇道已变得平坦,当地的居民仍然指着这个地方,称呼着它旧时的名字。想当年秦军在此并吞百越,然而那秦垒如今已难以辨识;地势险要如箕踞的三关,曾阻碍了汉军的进攻。春日初至,轻轻地摇曳着香草杜衡的颜色;残霞刚刚消散,传来鹧鸪的声声鸣叫。那曾经辉煌的霸业如今已化为凄凉的黄土,还不如陆贾凭借自己的智谋和辩才所取得的成就,这霸业甚至换不来陆贾的功绩。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朝汉台的荒凉景象,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诗的首联写朝汉台的荒芜和平静,以及人们对其旧名的记忆,为下文的历史回顾做铺垫。颔联回顾了秦朝并吞百越和此地地势险要曾阻碍汉军的历史,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颈联以春日的景色和鹧鸪的叫声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尾联则将霸业的空虚与陆贾的功绩相对比,表达了对真正的智慧和成就的推崇,认为空有的霸业最终不过化为黄土,而像陆贾那样凭借智谋和辩才所取得的成就才更有价值。整首诗意境苍凉,语言简练,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照,引发人们对历史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黎邦琰
黎邦琰,一作邦炎。字君华,号岱舆。从化人。民表长子。明世宗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举人,明穆宗隆庆五年(一五七一)进士。官临川知县,历仕江西右参政。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致仕归。有《旅中稿》、《南秀堂稿》。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清雍正《从化县新志》卷三有传。
► 21篇诗文
黎邦琰的其他作品
- 《 区海目宫谕过访留夜酌 》 —— [ 明 ] 黎邦琰
- 《 梁园同诸友饯别欧桢伯得知字 》 —— [ 明 ] 黎邦琰
- 《 移居张元易朱汝修过集得花字 》 —— [ 明 ] 黎邦琰
- 《 小金山送黎秘书还朝 》 —— [ 明 ] 黎邦琰
- 《 七夕同欧崙山廷评袁平洲光禄金我玄舍人朱仲修集梁舅氏祠部宅得陵字 》 —— [ 明 ] 黎邦琰
- 《 秋夜同欧廷评丈方武选年兄梁祠部舅氏过得金舍人宅得云字 》 —— [ 明 ] 黎邦琰
- 《 大阅次欧廷评丈韵 》 —— [ 明 ] 黎邦琰
- 《 小金山 》 —— [ 明 ] 黎邦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