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寿余伯熙察院”: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余”俱作“徐”,四卷本乙集作“贺余察院生日”。
余伯熙:事历未详,据此此题,知为信州人。《江西统志·卷二十二·选举表》载绍兴末至绍熙初,上饶之余姓进士中,以“禹”字行者有成、和、绩、畴、安、言数人。禹绩字伯山,见《鹧鸪天·郑守厚卿席上谢余伯山,用其韵》注。则伯熙当亦为禹字辈中之一人,《广韵》谓“熙即和也”,则或当为禹和之字。禹和,淳熙二年进士。
察院:唐监察御史的官署名。《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御史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唐有三院:御史侍御史谓之台院,殿中侍御史谓之殿院,监察御史谓之察院。”
豸(zhì)冠:为獬(xiè)豸冠之简称。《后汉书·卷一百二十·舆服志》:“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筒,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绣衣:西汉 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衣绣衣(以示尊贵),持斧,分部讨奸治狱(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宋代各路之提点刑狱使即其官也,因称“绣衣使者”。
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孔颖达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于物。”《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明光殿:《汉书仪》:“尚书奏事于明光殿。”
玉船:酒器。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乾淳奉亲》:“淳熙六年三月十五日,车驾过宫,恭请太上、太后幸聚景园。……上亲捧玉酒船上寿酒。酒满玉船,船中人物多能举动如活,太上喜见颜色。。”四卷本乙集作“玉尘”
三万六千场:宋·苏轼《赠张刁二老》诗:“共成一百七十岁,各饮三万六千觞。”《满庭芳·蜗角虚名》词:“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