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香山禅院示玉峰上人

· 谢榛
清秋策马湖西路,孤寺鸣钟山欲暮。 偶逢老衲是同乡,相对不言中有悟。 人生自抱摩尼珠,乾坤谁种菩提树。 何劳长检贝叶经,如来在心非在形。 蒲团坐久忘尔我,不知草虫喧户庭。 夜半无灯亦无月,檐前松柏何青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老衲(nà):年老的僧人。
  • 摩尼珠:宝珠,这里喻指人的本性或佛性。
  • 菩提树: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这里借指觉悟、智慧。
  • 贝叶经:指写在贝叶上的佛经。
  • 蒲团:用蒲草编织成的圆形垫子,供僧人参禅打坐时使用。

翻译

在清爽的秋日,我驱马行至湖西的路上,山寺中传来钟声,山似乎也要在日暮中沉睡了。偶然遇到一位年老的同乡僧人,我们相对而坐,虽默不作声,却心有领悟。 人生本来就拥有如宝珠般的佛性,这天地间谁又能真正种下象征觉悟的菩提树呢?何必长时间翻阅贝叶经呢,真正的如来佛在心中而不在形式上。 在蒲团上坐久了,忘却了你我之分,也没察觉到草虫在门户庭院中喧闹。 夜半时分,没有灯光也没有月光,只看到屋檐前的松柏依然青翠。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访寺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佛理的感悟。首联通过描写清秋的景色和山寺的钟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颔联中诗人与同乡老衲相对而坐,心有领悟,体现出一种心灵的默契和对禅理的感悟。颈联则探讨了佛性和修行的真谛,认为佛性在人心中,而不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追求。尾联进一步强调了在禅境中忘却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清幽,富有禅意,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佛理的深刻思考。

谢榛

明山东临清人,字茂秦,自号四溟山人,又号脱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为歌诗,有声于时。嘉靖间至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榛以布衣为之长,称五子。旋以论文与攀龙交恶,遂削其名于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晋诸王争延致之,河南北皆称谢先生,有《四溟集》。 ► 12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