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淀山大参以自在居士墨竹俾予题诗

奉常余之外高祖,儒雅风流绝近古。 少年侍直承明庐,重瞳屡回加慰拊。 玉堂无事只写竹,影落谦缃生风雨。 翠叶苍筠满人间,凌海越嶂争购取。 吾家宝藏三大轴,其一今在尚书府。 二幅翻飞入岛夷,神物化去不可睹。 吾兄安得此尺素,千缗不吝雠海贾。 盛夏张之紫薇省,凉气歘忽周堂庑。 划然北壁开户牖,雨势欲滴风披舞。 此时静坐亦何有,满眼不复见尘土。 湘妃帝子对之泣,藐姑神人谁与伍? 吾兄好画识画意,余方潦倒困蓬户。 墨竹昔称李夫人,湖州孟端皆堪谱。 高人自有千载名,世上儿子何足数? 作诗题竹非为竹,俯仰自觉吾心苦。 东坡先生岂浪语,知我之兄惟老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奉常:官名,秦置。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之意,改名太常,九卿之一。文中指归有光的外高祖。
  • 重瞳:眼中有两个瞳孔,指皇帝。(瞳:tóng)
  • 承明庐:汉承明殿旁侍臣值宿所居之屋。后以承明庐指入朝或在朝为官。
  • 慰拊:安抚、抚慰。(拊:fǔ)
  • 玉堂:指宫殿。
  • :浅黄色。(缃:xiāng)
  • :竹子的青皮;竹子。(筠:yún)
  • 歘忽:快速。(歘:xū)
  • :堂下周围的廊屋。(庑:wǔ)
  • :窗户。(牖:yǒu)

翻译

我的外高祖曾担任奉常,他儒雅风流,远超近古之人。年少时在朝廷为官,皇帝多次回看他并加以抚慰。在宫殿中无事时就只画竹子,竹影落在浅黄色的绢帛上,仿佛生出风雨之势。翠绿的竹叶、苍青的竹竿遍布人间,跨越山海、翻越高岭,人们争相购买。 我家珍藏有三大轴墨竹,其中一幅如今在尚书府中。另外两幅却辗转落入外邦,神奇的画作消失不见,无法再目睹。我的兄长怎能得到这幅尺幅的墨竹,即使花费千缗也毫不吝啬地与海外商人交换。 在盛夏时将它张挂在紫薇省中,凉爽之气迅速弥漫整个堂屋。仿佛在北面的墙壁上开了门窗,雨势好像要滴落下来,风在吹动着竹子。此时静静坐着,心中不再有其他杂念,满眼再也看不到尘世的纷扰。 这幅墨竹就像湘妃和帝子对着它哭泣,藐姑射山的神人又有谁能与之相提并论呢?我的兄长喜爱绘画且懂得画中的意境,而我却潦倒困顿,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 过去说墨竹要数李夫人的最好,湖州的孟端也都值得称道。高人名士自会有流传千年的声名,世间庸碌之人又何足称道呢?写诗题竹并非只为竹子,而是感慨自身时,自觉内心愁苦。东坡先生的话并非随口乱说,了解我的兄长的只有老可了。

赏析

这首诗以表兄得到的自在居士墨竹为引,通过对墨竹的描绘和对家族珍藏墨竹的回忆,表达了对艺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先赞扬外高祖的儒雅风流和绘画才能,然后叙述家中墨竹的去向,突出了表兄所得墨竹的珍贵。对墨竹挂在紫薇省中所带来的效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墨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同时,诗人将自己的潦倒与兄长对绘画的热爱和理解相对比,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对高雅艺术的追求。最后,以东坡先生的话作结,强调了对兄长的理解和对艺术的深刻认识。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展示了诗人对绘画艺术的欣赏,又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

归有光

归有光

归有光,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吴水利录》等。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