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粟
有吏夜叩门,高声催纳粟。
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
扬簸净如珠,一车三十斛。
犹忧纳不中,鞭责及僮仆。
昔余谬从事,内愧才不足。
连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禄。
常闻古人语,损益周必复。
今日谅甘心,还他太仓谷。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纳粟:古代的一种税收形式,即缴纳粮食。
- 吏:古代的官员或差役。
- 扬簸:用簸箕扬去糠秕、灰尘。
- 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
- 僮仆:仆人。
- 谬从事:错误地从事某项工作。
- 四命官:指连续四次被任命为官。
- 坐尸:比喻无所作为,白白消耗俸禄。
- 损益:损失和收益。
- 周必复:循环往复。
- 太仓谷:指国家的粮食储备。
翻译
夜晚,一位官员敲响了我的家门,高声催促我缴纳粮食。 家里的人不等天亮,就在场上点亮了灯烛。 我们扬簸粮食,使其干净如珠,一车装载了三十斛。 即便如此,我还是担心粮食不能合格,担心受到鞭打和责罚,甚至牵连到仆人。 回想过去,我错误地从事了官职,内心愧疚自己的才能不足。 连续四次被任命为官,却十年如一日地无所作为。 我常听古人说,损失和收益总是循环往复的。 如今我甘心接受这一切,归还国家的粮食储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农民在官吏催促下缴纳粮食的情景,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辛和社会的严苛。白居易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和对农民的同情。诗中“扬簸净如珠”形容粮食的精良,而“犹忧纳不中”则揭示了农民对官府严苛要求的恐惧。最后,诗人以“还他太仓谷”作为结尾,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接受和自我反省,体现了白居易深厚的人文关怀和自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