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蓟门:古地名,在今北京市西南,古代边防要地。
- 云中:古郡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一带,这里指边疆地区。
- 虏骑:敌人的骑兵。
- 清宵:深夜。
- 合阵:军队集结布阵。
-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省一带,古代边疆地区。
- 鸣鞭:挥动马鞭,形容骑兵快速行进。
- 黑山: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古代边疆地区。
- 残冬:冬季将尽的时候。
- 孤城:孤立无援的城池。
- 廪:粮仓。
- 输挽:输送和挽留,这里指输送物资。
- 防秋:古代指秋季的边防。
- 慢论功:轻视或忽视论功行赏。
翻译
蓟门与千里之外的云中紧密相连,深夜里敌人的骑兵警报声与这里相同。 军队集结时,几乎可以看到青海上的月亮,骑兵们挥鞭快速行进,仿佛能感受到黑山的风。 冬季将尽,战士们的衣服仍然单薄,荒年时节,孤立的城池粮仓即将空空如也。 南方十年的物资输送已尽,负责秋季边防的将领们却轻视论功行赏。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疆战士艰苦的生活和边防的紧张局势。诗中通过“蓟门”、“云中”、“青海”、“黑山”等地名的运用,勾勒出一幅广阔的边疆图景。深夜的警报、战士的薄衣、孤城的粮荒,都反映了边防战士的艰辛和边疆的危机。最后两句批评了防秋将领忽视论功行赏的态度,暗示了边防管理的不足。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边疆战士的同情和对边防管理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