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谭青原侍御

· 尹耕
铁冠棱棱斧在握,绣衣使者行燕朔。 月冷居庸夜渡关,霜清碣石朝横角。 闻道愁云暗朔天,黄沙白碛可人怜。 鸡鸣山下多胡垒,牟那峰前亦汉川。 尚想蒙尘悲已已,空怀击剑勒燕然。 燕然可登石可勒,平生志在伊吾北。 三败羞称曹沫功,一匡再见夷吾力。 古称御史官之雄,震摇山岳在尔躬。 埋轮张纲有奇气,抗疏李勉诚英风。 慷慨况曾亲甲胄,抚循更是属疲癃。 片言挟纩士尽起,目中久已无诸戎。 所嗟恩宠未久及,皂囊白简催归急。 衮职虽知藉补多,边民日望骢尘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铁冠:指御史的官帽,象征其身份。
  • 棱棱:形容铁冠的形状,棱角分明。
  • 绣衣使者:指穿着绣有图案衣服的使者,这里指御史。
  • 燕朔:指燕地的北方,即今河北省北部。
  • 居庸:即居庸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部。
  • 碣石:山名,位于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
  • 愁云:比喻忧愁的情绪或气氛。
  • 黄沙白碛:指沙漠和戈壁,形容边疆的荒凉。
  • 鸡鸣山:山名,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
  • 牟那峰: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蒙尘:比喻帝王或大臣逃亡在外,失去政权。
  • 击剑勒燕然:指古代英雄击剑立功的壮举。
  • 伊吾:古地名,位于今新疆哈密市一带。
  • 曹沫:春秋时期鲁国的勇士,以勇猛著称。
  • 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智谋和改革著称。
  • 埋轮张纲:指古代御史的职责,埋轮指不畏艰险,张纲指整顿纲纪。
  • 抗疏李勉:指御史敢于直言进谏,李勉为唐代名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 甲胄:古代战士的盔甲。
  • 疲癃:指疲惫衰老的人。
  • 挟纩士:指穿着棉衣的士兵,纩指棉絮。
  • 骢尘泣:指御史离任时,边民因不舍而哭泣。

翻译

头戴棱角分明的铁冠,手握斧头,身着绣衣的御史前往燕地的北方。月光下冷清的居庸关夜晚渡过,霜降时碣石山上朝霞横扫。听闻边疆的天空被忧愁的云雾遮蔽,黄沙和白碛的荒凉景象令人怜悯。鸡鸣山下遍布胡人的堡垒,牟那峰前也是汉人的河流。仍然怀念那些流亡在外的日子,空有击剑立功的壮志。燕然山可以攀登,石碑可以刻字,平生的志向在于伊吾以北的边疆。三次失败让我羞于称颂曹沫的功绩,再次依靠夷吾的力量得以复兴。古人称御史为官中之雄,震动山岳的责任在你身上。埋轮整顿纲纪,张纲不畏艰险,抗疏直言的李勉展现出英勇的风范。何况曾亲自穿上盔甲,更是关心疲惫衰老的人。一句话就能让士兵们振奋起来,眼中早已没有其他敌人。遗憾的是恩宠不久就结束了,黑色的囊和白色的简催促着归程。虽然知道补救的机会很多,但边民每天都在望着御史离去的尘土哭泣。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御史在边疆的艰难生活和壮志未酬的情感。通过铁冠、绣衣等形象描绘了御史的身份和使命,月光、霜降等自然景象烘托出边疆的荒凉和御史的孤独。诗中“愁云”、“黄沙白碛”等词语深刻表达了边疆的艰苦和御史的忧国忧民之情。结尾处的“骢尘泣”则生动地表现了边民对御史的不舍和御史对边疆的深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宁和御史职责的深刻思考。

尹耕

明蔚州卫人,字子莘。嘉靖十一年进士。性嗜酒,好谈兵。授知州,免官家居。痛恨边臣玩忽,武备废弛,作《塞语》十一篇,申明边防虏势之要害。严嵩见而才之。起知州,数月中迁兵部员外郎,出为河间知府,大修武备。旋擢河南兵备佥事,被劾下狱,戍辽左。有《朔野集》。 ► 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