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思
真我性无主,谁为尘识昏。
奈何求其本,若拔大木根。
妄以一念动,势如千波翻。
伤哉子桑扈,虫臂徒虚言。
神威兴外论,宗邪生异源。
空何妨色在,妙岂废身存。
寂灭本非寂,諠哗曾未諠。
嗟嗟世上禅,不共智者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真我:指人的本性或本质。
- 尘识:指世俗的认知和观念。
- 求其本:寻求事物的根本或本质。
- 大木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或基础。
- 一念动:指心中的一丝念头或想法。
- 势如千波翻:比喻念头一旦产生,其影响如同千层波浪翻滚。
- 子桑扈: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此处可能指普通人的代表。
- 虫臂徒虚言: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或言论。
- 神威:指神的力量或威严。
- 兴外论:兴起于外部的讨论或理论。
- 宗邪生异源:指不同的宗教或邪说产生于不同的源头。
- 空何妨色在:即使空无,也不妨碍事物的存在。
- 妙岂废身存:即使事物微妙,也不应废弃其存在的意义。
- 寂灭本非寂:即使事物看似消失,其本质并非真正的寂静。
- 諠哗曾未諠:即使事物看似喧嚣,其本质并非真正的喧哗。
翻译
我的本性没有主宰,是谁让世俗的认知使我昏暗? 为何要寻求事物的根本,就像拔起一棵大树的根。 妄动一个念头,其影响如同千层波浪翻滚。 可怜的子桑扈,那些微不足道的言论只是空谈。 神的力量和威严兴起外部的讨论,不同的宗教和邪说产生于不同的源头。 即使空无,也不妨碍事物的存在;即使事物微妙,也不应废弃其存在的意义。 即使事物看似消失,其本质并非真正的寂静;即使事物看似喧嚣,其本质并非真正的喧哗。 唉,世上的禅理,不与智者共同讨论。
赏析
这首诗深刻探讨了人的本性与世俗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事物本质的重要性。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如“大木根”和“千波翻”,形象地表达了念头的影响力和追求本质的艰难。诗中还涉及了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强调了即使事物看似空无或微妙,其存在和本质依然有其价值和意义。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真理追求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