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松下老人歌

· 王问
朝来写素绢,夭矫为长松。须臾变精思,松下貌一翁。 形如列仙双玉瞳,常随野鹿披蒙茸。此翁腹中何所储,曾读黄虞千卷书。 一乘轩车意不乐,荷衣早拂身岩居。此翁室中何所有,三尺囊琴一斗酒。 倚醉高歌三径纡,风流岂落柴桑后。我欲招之翁不言,松阴槁坐静于禅。 不觉对此意转澹,掷笔牖下风泠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夭矫:形容树木枝干伸展得非常优美。
  • :这里作动词,意为描绘或画出。
  • 列仙:指传说中的仙人。
  • 玉瞳:形容眼睛明亮如玉。
  • 蒙茸: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黄虞:指黄帝和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 乘轩车:乘坐高贵的车辆,指做官。
  • 荷衣:用荷叶制成的衣服,比喻隐士的服饰。
  • 三径:指隐士居住的小路。
  • 柴桑:地名,今江西省九江市,古代隐士陶渊明的故乡。
  • 槁坐:静坐,形容非常安静。
  • :窗户。

翻译

早晨起来,我在素白的绢上画出伸展优美的长松。不久,我转变思路,在松树下画了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的形象如同传说中的仙人,双眼明亮如玉,常随着野鹿在茂盛的草木中穿行。 这位老人的内心藏着什么?他曾读过黄帝和虞舜时代的千卷古书。 他虽然乘坐着高贵的车辆,但并不感到快乐,宁愿穿上隐士的荷叶衣,早早地隐居在山岩之间。 这位老人的屋子里有什么?只有三尺长的琴和一斗美酒。 他倚着酒醉高歌,隐居的小路弯曲,他的风流态度绝不会落后于陶渊明。 我想邀请这位老人,但他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松树荫下,静如禅定。 不知不觉中,我对此景的兴趣渐渐淡去,我放下画笔,窗下的风轻轻吹过。

赏析

这首诗歌通过描绘一位松下老人的形象,展现了隐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诗中,老人的形象被赋予了仙人的特质,他的生活简朴而富有诗意,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通过对比官场生活与隐居生活的不同,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越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老人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生活哲学。

王问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子裕。嘉靖十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监徐州仓,减羡耗十二三。改南职方,历车驾郎中、广东按察佥事。父死,不复仕,隐居湖滨宝界山,兴至则为诗文,或点染丹青,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妙。以学行称,门人私谥文静先生。 ► 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