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楚山图

白衣处士息群机,高阁登临送夕晖。 吴地荒凉征马尽,楚山空阔断鸿飞。 画间塔影来朱户,月落钟声隐翠微。 直下先人敝庐在,暮年莲社得相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衣处士:指身着白衣的隐士。
  • 群机:指纷繁复杂的事物或心机。
  • 高阁:高大的楼阁。
  • 夕晖:夕阳的光辉。
  • 吴地:指古代吴国所在地,今江苏一带。
  • 征马:指战马。
  • 楚山:指楚地的山,楚国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 断鸿:断翅的鸿雁,比喻失意或离散的人。
  • 塔影:塔的影子。
  • 朱户:红色的门,指富贵人家。
  • 翠微:指山腰青翠幽深处,泛指青山。
  • 先人敝庐:祖先留下的简陋房屋。
  • 莲社:佛教中的一种组织,此处可能指隐士的居所或社团。

翻译

身着白衣的隐士停息了纷繁的心机,登上高阁,迎接着夕阳的余晖。吴地荒凉,战马已无踪影,楚山空旷,失意的鸿雁不再飞翔。画中的塔影映入了富贵人家的红门,月落时分,钟声隐没在青山的幽深处。直觉告诉我,祖先留下的简陋房屋就在下方,晚年能在莲社中找到依靠。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位隐士在高阁上远眺的景象,通过对比吴地的荒凉与楚山的空旷,表达了隐士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白衣处士息群机”一句,即表明了隐士的心境已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后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塔影来朱户”、“钟声隐翠微”,进一步烘托出隐士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结尾处的“暮年莲社得相依”,则透露出隐士对晚年生活的满足与期待。

郭天锡

天锡名畀,以字行,一字祐之,别号北山,丹徒人。累举不第,历鄱江书院山长,调吴江儒学教授,未赴。江浙行省辟充掾史,美须髯,人呼为郭髯。画学米南宫,师事高房山,得其笔法。尝往来锡山,与倪高士元镇交最久。元镇尝有诗题其画云:「郭髯余所爱,诗画总名家。水际三叉路,毫端五色霞。米颠船每泊,陶令酒能赊。犹忆相过处,清吟夜煮茶。」时至正癸卯十二月十日,写于笠泽蜗牛庐中,距天锡之殁已二十馀年矣。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