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梦寻 · 序

· 张岱
馀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因想余梦与李供奉异。供奉之梦天姥也,如神女名姝,梦所未见,其梦也幻。余之梦西湖也,如家园眷属,梦所故有,其梦也真。今余僦居他氏已二十三载,梦中犹在故居。旧役小傒,今已白头,梦中仍是总角。夙习未除,故态难脱。而今而后,余但向蝶庵岑寂,蘧榻于徐,惟吾旧梦是保,一派西湖景色,犹端然未动也。儿曹诘问,偶为言之,总是梦中说梦,非魇即呓也。 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余犹山中人,归自海上,盛称海错之美,乡人竞来共舐其眼。嗟嗟!金齑瑶柱,过舌即空,则舐眼亦何救其馋哉! 岁辛亥七月既望,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拼音

所属合集

#西湖梦寻

译文

我生不得时,离开西湖已经二十八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 以前甲午(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丁酉(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年,(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祁家,钱家,余家的庄园,只剩下一堆瓦砾。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等到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柔弱的柳树,桃树往往具有奇形异态,有观赏价值,所以说是弱柳夭桃)亭台楼阁,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看到如此模样,反倒不如我梦中的西湖,还能保持完整没有毛病。 因为想到我的梦与李白的梦不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到的天姥,像神仙美女,是从未见过的(事物),他的梦是虚幻的。我的梦到的西湖,像房子家人,梦到的是本身就有的(事物),即使是梦也是真实的。如今,我已租别人的房子居住二十二年了,而梦中依然生活在从前的家。以前使唤的小仆人,现在老得头发已经白了,在我梦中,他却还是未成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以前的习惯没有改变,从前的姿态也没有消失。从此以后,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的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西湖的梦,仍将像人一样直坐不动。孩童追问(我),(我)偶然回答他们,也总是说着梦里梦到的东西,不是疯话就是梦话。 因此,写了《梦寻》七十二则,保留到以后,用来当做西湖的影子(西湖以前的样子)。我像是由海上归来的山里人,(向乡亲)大肆赞美海鲜的美味,乡亲们竟然一起来舔他的眼睛。唉!再好喫的东西,吃下去也就没了,舔眼怎么能解馋呢?

注释

不辰:生不得时。 甲午:此指清顺治十一年(西元一六五四)、南明永历八年。 丁酉:此指清顺治十四年(西元一六五七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李供奉:李白,作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僦(jiù)居:租屋居住。 傒:同「奚」,仆役。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髮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岑寂:冷清、寂寞。 呓:睡中说话。 海错:海产种类繁多,通称为海错。 舐(shì):以舌取食或舔物。 金虀瑶柱:金虀,菰菜,以其色黄,故名。瑶柱,干贝的一种。 阔:长远。 夙:往日。 曹:被。

本文选自《琅嬛文集》卷一,结尾一段文字,与《西湖梦寻》自序略有不同。据其自序,本文作于岁“辛亥七月既望”,即康熙十年(西元一六七一年)七月十六日。张岱多年侨居杭州,明亡后“避迹山居”,西湖的美好景色每日都萦绕在他的梦中。于是,他又两至西湖,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他在失落感叹之余,只能以“保吾梦中之西湖”作为自慰,写作了《西湖梦寻》,为后人留存“西湖之影”。文章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作者写本文时已经年逾七十,一种往事成空的苍凉情感也溢于言外。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不辰:不得其时。辰,时。
  • 甲午、丁酉:分别指公元 1654 年、1657 年。
  • 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涌金门,杭州城门名。
  • 夭桃:艳丽的桃花。夭,ǎo。
  • 僦居:租屋居住。僦,jiù。
  • 李供奉:指李白,曾供奉翰林。
  • 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姥,mǔ。
  • 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岑寂:寂静。
  • 蘧榻:蘧,惊喜的样子。榻,睡觉。
  • 儿曹:孩子们。
  •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翻译

我生不逢时,与西湖阔别了二十八载,然而西湖没有一天不进入我的梦中,而梦中的西湖,也没有一天离开过我。 在前甲午年、丁酉年,两次到西湖,像涌金门商氏的楼外楼,祁氏的偶居,钱氏、余氏的别墅,以及我家的寄园,那一带的湖庄,仅剩下瓦砾。这样一来我梦中所拥有的,反而在西湖并不存在了。等到了断桥一看,凡是昔日那些柔弱的柳树、艳丽的桃花、歌楼舞榭,如同被洪水淹没,百不存一了。我于是赶紧逃离,心想我是为西湖而来,现在所看到的是这样,反而不如保住我梦中的西湖,还能够完整没有损坏。 因而想到我的梦和李白的梦不同。李白梦到天姥山,如同神女名姝,是梦里不曾见到过的,他的梦很虚幻。我的梦到西湖,就像家园眷属,是梦里原本就有的,我的梦很真实。如今我租住在别人家已经二十三年了,梦中仍然在故居。以前使唤的小仆人,现在已经白头,梦中还是小孩子。旧的习惯没有除掉,原来的样子难以改变。从今以后,我只是对着蝶庵寂静,惊喜地睡觉,唯有我旧的梦得以保存,那一派西湖景色,仍然端正安然没有变动。孩子们询问,偶尔向他们说一下,都是梦中说梦,不是说梦话就是胡说。 因而创作了《梦寻》七十二则,留给后世,作为西湖的影子。我就像山中人,从海上归来,极力夸赞海产的美味,同乡人都争着来舔他的眼睛。哎呀呀!那些珍馐美味,经过舌头就空了,那么舔眼睛又怎么能拯救他们的馋呢! 辛亥年七月十六日,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赏析

这篇序文以深情又略带诙谐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深厚情感和眷恋。他感慨与西湖分别之久,梦中的西湖鲜活如初,而现实中的西湖却遭破坏,已非记忆中的模样,体现出对往昔美好景象消逝的无奈和惋惜。通过与李白之梦对比,突出自己梦的真实亲切。文中还流露出他对过去生活、人物、习惯的难以忘怀,虽历经变迁仍心向旧梦。最后以幽默的比喻自嘲对西湖的夸赞有些不切实际,展现出张岱独特的文风与心境。整体充满了对西湖的热爱、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一种沧桑感慨。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