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

· 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拼音

所属合集

#寒食 #清明

译文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注释

恻(cè):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 翦翦(jiǎn):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小梅飘雪杏花红」句:一作「杏花飘雪小桃红」。仲春之际,梅花已谢,纷纷飘落,而桃杏花却刚刚盛开。 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

这首诗描画的是一个春色浓艳而又意象凄迷的细雨尖风之夜,表面上只写景物,但景中见意,篇内有人,字里行间浮现着流连怅惘,抒写了诗人怀旧之情。

赏析

「恻恻轻寒剪剪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剪剪」,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剪剪」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韩偓

韩偓

韩偓,晚唐五代诗人,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 341篇诗文

韩偓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