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勾芒:古代神话中的春神,主管草木生长。
- 仁风:象征仁爱的和风。
- 湛露:浓重的露水,常比喻恩泽。
- 素霜:白色的霜,这里指竹子上的白霜。
- 蕊点朱的:花朵上点缀着红色,形容花色鲜艳。
- 薰流:香气四溢。
- 儛雩(yú):古代祭天求雨的一种仪式,舞者在雩台上舞蹈。
- 濠梁:濠水的桥,代指溪流或小河。
- 投纶:投掷钓鱼线,借指垂钓。
- 褰(qiān)褐:提起粗布衣裳,表示简朴的装束。
翻译
过去的岁月如逝去的化境,命运聚集在春神勾芒。 仁爱的和风吹拂而下,顺应时节起伏变化。 兰花沐浴着浓露,翠竹披挂着洁白的霜华。 花朵上红点斑驳,芬芳气息四处飘散。 人们在地面上欢舞祈雨,在溪边垂钓嬉戏。 一起唱着歌,穿着简朴的衣服飞翔在山水之间。
赏析
这首诗是谢安与友人王胡之作,描绘了一幅春天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春神勾芒的赞美,寓言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规律。仁风、湛露、素霜等意象,营造出宁静而富有生机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通过舞雩、投纶等生活场景,展现出人们在闲适中享受自然的乐趣,以及友情的深厚。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晋代文人的高雅情操和人生哲学。
谢安
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政治家,名士谢尚的从弟。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此后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并在其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 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