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四 · 世美堂灯

· 张岱
儿时跨苍头颈,犹及见王新建灯。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悬灯百盏尚须秉烛而行,大是闷人。余见《水浒传》“灯景诗”有云:“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已尽灯理。余谓灯不在多,总求一亮。余每放灯,必用如椽大烛,专令数人剪卸烬煤,故光迸重垣,无微不见。十年前,里人有李某者,为闽中二尹,抚台委其造灯,选雕佛匠,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灯成而抚台已物故,携归藏椟中。又十年许,知余好灯,举以相赠,余酬之五十金,十不当一,是为主灯。遂以烧珠、料丝、羊角、剔纱诸灯辅之。而友人有夏耳金者,剪采为花,巧夺天工,罩以冰纱,有烟笼芍药之致。更用粗铁线界划规矩,匠意出样,剔纱为蜀锦,墁其界地,鲜艳出人。耳金岁供镇神,必造灯一些,灯后,余每以善价购之。余一小傒善收藏,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又从南京得赵士元夹纱屏及灯带数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灯宵,出其所有,便称胜事。鼓吹弦索,厮养臧获,皆能为之。有苍头善制盆花,夏间以羊毛炼泥墩,高二尺许,筑“地涌金莲”,声同雷炮,花盖亩馀。不用煞拍鼓饶,清吹唢呐应之,望花缓急为唢呐缓急,望花高下为唢呐高下。灯不演剧,则灯意不酣;然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余敕小傒串元剧四五十本。演元剧四出,则队舞一回,鼓吹一回,弦索一回。其间浓淡繁简松实之妙,全在主人位置。使易人易地为之,自不能尔尔。故越中夸灯事之盛,必曰“世美堂灯”。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料丝:用玛瑙、紫石英等烧制成的细丝,然后编织成灯或其他装饰品。
  • 羊角灯:用羊角加工后做成的灯。
  • 缨络: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作颈饰。(“络”读音:luò)
  • 如椽大烛:像椽子那样大的蜡烛。形容蜡烛很大。(“椽”读音:chuán)
  • 烬煤:燃烧后剩余的煤渣。
  • 二尹:明代对县丞的别称。(“丞”读音:chéng)
  • 抚台:对巡抚的尊称。
  • 物故:去世。
  • :匣子。(“椟”读音:dú)
  • 厮养臧获:泛指奴仆。
  • 煞拍鼓饶:打击乐器的演奏。
  • 元剧:元代的杂剧。

翻译

我小时候,还赶得上看见王新建的灯。那些灯都十分贵重华美,珍珠灯、料丝灯自不必说,就连羊角灯也是描金细画,还用缨络罩着。悬挂上百盏灯,还需要拿着蜡烛才能走,实在是很让人烦闷。我看到《水浒传》中“灯景诗”里写:“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已经把灯的道理都说尽了。我认为灯不在多,总求够亮。我每次放灯,必定用像椽子那样大的蜡烛,专门让几个人剪掉烧剩的煤渣,所以光亮能透过层层墙壁,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看不见。十年前,乡里有个李某,是福建的县丞,巡抚委托他制造灯,挑选了雕刻佛像的工匠,极尽工巧,制造了十架灯,总共用了两年时间。灯制成后,巡抚却已经去世了,李某就把灯带回来收藏在匣子里。又过了大约十年,他知道我喜爱灯,就把灯送给了我,我酬谢他五十金,这连灯价值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就是主灯。于是我用烧珠灯、料丝灯、羊角灯、剔纱灯等作为辅助。而我的朋友中有个叫夏耳金的,剪裁彩纸做成花,巧夺天工,用冰纱罩着,有烟雾笼罩芍药的情致。还用粗铁线划分出规矩,根据工匠的创意设计样式,把剔纱做成蜀锦,铺设在界定的地方,鲜艳夺目超过一般。夏耳金每年供奉镇神时,必定制作一些灯,灯会后,我常常出高价购买它们。我有一个小仆人善于收藏,即使是纸灯也能十年不坏,所以我的灯越来越多。又从南京得到赵士元的夹纱屏和灯带几副,都像是鬼斧神工,绝非人力所能做到的。灯节的时候,拿出我所有的灯,便可称为盛事。吹打弹唱,奴仆们都能做。有个仆人善于制作盆栽花卉,夏天用羊毛和泥做成土墩,高二尺左右,做成“地涌金莲”,发声如同雷炮,花朵覆盖一亩多的地方。不用煞拍鼓饶,只用清吹唢呐配合,根据看花的缓急来决定唢呐的节奏,根据看花的高低来决定唢呐的声调。灯会上如果不演戏,那么灯的意趣就不能尽情展现;然而如果没有队伍舞蹈和鼓吹演奏,那么灯的火焰也不能旺盛。我命令小仆人串联了四五十本元杂剧。演四出元杂剧,就表演一次队伍舞蹈,演奏一次鼓吹,弹奏一次弦索。这其中浓淡、繁简、松实的妙处,全在于主人的安排。假使换个人换个地方来做,自然不能做到这样。所以越中夸赞灯事的盛大,必定会说“世美堂灯”。

赏析

这篇文章详细地描述了世美堂灯的种种特色以及相关的制作、展示和表演情况。文章开篇通过回忆儿时见到的贵重华美的灯,引出了作者对于灯的理解,即灯不在多而在亮。接着,讲述了主灯的来历以及其他各种辅助灯具的特点,如夏耳金制作的纸花灯等,展现了当时灯艺的高超水平。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与灯节相关的表演和装饰,如制作盆栽花卉,以及配合灯节的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突出了灯节的热闹和丰富。整篇文章语言生动,细节丰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世美堂灯的独特魅力和当时灯节的盛况。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