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 · 卷二 · 孔林

· 张岱
曲阜出北门五里许,为孔林。紫金城,城之门以楼,楼上见小山一点,正对东南者,峄山也。折而西,有石虎、石羊三四,在榛莽中。过一桥,二水汇,泗水也。享殿后有子贡手植楷。楷大小千余本,鲁人取为材、为棋枰。享殿正对伯鱼墓,圣人葬其子得中气。由伯鱼墓折而右,为宣圣墓。去数丈,案一小山,小山之南为子思墓。数百武之内,父、子、孙三墓在焉。谯周云:“孔子死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余家,曰‘孔里’。” 《孔丛子》曰:“夫子墓茔方一里,在鲁城北六里泗水上”。诸孔氏封五十余所,人名昭穆,不可复识。 有碑铭三,兽碣俱在。《皇览》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不能名。一里之中未尝产棘木、荆草。”紫金城外,环而墓者数千家,三千二百余年,子孙列葬不他徙,从古帝王所不能比隆也。宣圣墓右有小屋三间,匾曰“子贡庐墓处”。盖自兖州至曲阜道上,时官以木坊表识,有曰“齐人归讙处”,有曰“子在川上处”,尚有义理;至泰山顶上,乃勒石曰“孔子小天下处”,则不觉失笑矣。
拼音

所属合集

#陶庵梦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曲阜:在山东省西南部。

峄(yì)山:山名,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

享殿:指供奉祭祀的殿堂。

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

宣圣:即孔子,唐时曾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宋元时又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等,明以后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简称宣圣。

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

谯(qiáo)周:三国时期蜀汉学者。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兽碣:刻有兽形的碑石。

翻译

从曲阜向北走大概五里左右,就是孔林。有紫金城,城门上面是城楼,在城楼上能看见一个小点般的小山,正对着东南方向的,那是峄山。转而向西,有三四只石虎、石羊,处在杂乱的草木之中。过一座桥,有两条水汇聚,这就是泗水。享殿后面有子贡亲手种植的楷树。楷树大大小小有一千多棵,鲁地的人将其砍伐用作木材、制作棋盘。享殿正对着伯鱼墓,圣人埋葬他的儿子符合地理的正气。从伯鱼墓转过去向右,是宣圣墓。距离几丈远,靠着一座小山,小山的南边是子思墓。在几百步的范围内,父、子、孙三代的墓都在这里。谯周说:“孔子死后,鲁地有一百多家在坟墓旁边居住,称为‘孔里’。”《孔丛子》记载:“夫子的墓区方圆一里,在鲁城北面六里泗水边上”。各孔氏被分封的有五十多处,上面人的名字按照昭穆排列,已不能再辨认了。有三块碑铭,刻有兽形的碣石都还在。《皇览》说:“弟子们各自用四方的奇特树木来种植,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树叫不出名字。这一里的范围内不曾生长荆棘、荆棘草。”紫金城的外面,环绕着坟墓居住的有几千家,历经三千二百多年,子孙依次埋葬在这里不迁到别处,从古至今的帝王都不能与之相比。宣圣墓的右边有三间小屋,匾额写着“子贡庐墓处”。大概从兖州到曲阜的路上,当时官方用木牌坊做标记,有写着“齐人归讙处”的,有写着“子在川上处”的,还有些道理;到了泰山顶上,竟然刻着“孔子小天下处”,就不禁让人失笑了。

赏析

这段文字详细地描述了孔林的地理位置、景观以及历史沿革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紫金城、各种碑石、墓葬的布局,展现了孔林的庄严与肃穆。其中提到的大量历史记载和古老的树木、建筑,都凸显出孔林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通过描写沿途的一些牌坊铭刻,流露出作者对一些缺乏依据的铭刻的诙谐看法。整体上,这段文字既是对孔林这一历史文化圣地的生动呈现,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和关注,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张岱

张岱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 2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