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堂检校收稻二首

· 杜甫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御裌侵寒气,尝新破旅颜。 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
拼音

所属合集

#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茅堂:茅草盖的堂屋,指简陋的住所。
  • 检校:检查,核对。
  • 香稻:指香气扑鼻的稻米。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 平田:平整的田地。
  • 百顷:形容田地广阔。
  • 屋宇:房屋。
  • :幸好,幸运。
  • 御裌:御寒的衣物。
  • :侵袭。
  • 尝新:品尝新收获的粮食。
  • 破旅颜:破除旅途的疲惫和忧愁。
  • 红鲜:指新鲜的红米。
  • 玉粒:比喻稻米晶莹如玉。
  • (qiān):吝啬,缺乏。

翻译

在秋末的时节,香气扑鼻的稻米成熟了,广阔的平田间一片丰收的景象。 幸好这里没有太多的房屋,使得云山的美景不受阻碍。 穿着御寒的衣物抵御寒气,品尝新收获的稻米,消除了旅途的疲惫和忧愁。 新鲜的红米每天都有,晶莹如玉的稻米并不吝啬于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秋末时节检校稻田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诗中“香稻”、“平田”等词语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而“幸不碍云山”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通过“尝新破旅颜”和“玉粒未吾悭”,诗人传达了对新收获粮食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感恩。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