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伯庸御史效义山无题四首

· 薛汉
乘槎准拟逐秋潮,却访成都万里桥。 沧海有山皆缥缈,青云无路不迢遥。 閒居潘岳惊斑鬓,归去陶潜懒折腰。 后夜相期明月上,露台高处弄笙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乘槎(chéng chá):乘坐竹筏或木筏。
  • 准拟:准备,打算。
  • 逐秋潮:随着秋天的潮水。
  • 成都万里桥:指成都的一座著名桥梁,象征远行。
  • 沧海:大海。
  • 缥缈(piāo miǎo):形容遥远而模糊不清。
  • 青云:比喻高官显爵。
  • 迢遥(tiáo yáo):遥远。
  • 閒居:闲居。
  • 潘岳:西晋文学家,此处借指作者自己。
  • 斑鬓:花白的鬓发,指年老。
  • 陶潜:东晋诗人,以隐居著称。
  • 折腰:弯腰行礼,比喻屈服或失去尊严。
  • 露台:露天的平台。
  • 笙箫:乐器,笙和箫。

翻译

准备乘坐竹筏随着秋潮,去探访遥远的成都万里桥。 大海中的山峰都显得遥远而模糊,通往高官显爵的路途也无尽遥远。 闲居在家,我如同潘岳一样,惊觉自己的鬓发已斑白, 若归隐田园,我宁愿像陶潜一样,不再屈服于权贵。 期待在明月之夜与你相会,在那高高的露台上,一起吹奏笙箫。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描绘乘筏远行、山海遥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诗中,“沧海有山皆缥缈”与“青云无路不迢遥”形成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壮阔,又暗喻了仕途的艰难。后两句通过对潘岳和陶潜的引用,抒发了诗人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结尾的“露台高处弄笙箫”则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友情的珍视。

薛汉

元温州永嘉人,字宗海。幼力学,有令誉。以青田教谕,迁诸暨州学正。泰定帝时选充国子助教卒。工诗文,尤善于鉴辨古物。有《宗海集》。 ► 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