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辛夷才谢小桃发,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汉陵魂断草连天。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辛夷(xīn yí):指木兰花。
  • 谢:凋谢。
  • 小桃:指早春的桃花。
  • 蹋青:即踏青,春日郊游。
  •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古代有禁火习俗。
  • 吴国:指古代吴地,今江苏一带。
  • 地遥:地远。
  • 江接海:江水流向大海,形容江面宽广。
  • 汉陵:指汉朝皇帝的陵墓。
  • 魂断:形容极度悲伤。
  • 新愁旧恨:新的忧愁和旧的怨恨。
  • 瓮底眠:指醉酒后的睡眠,瓮底指酒瓮底部。

翻译

木兰花刚刚凋谢,早春的桃花便开始绽放,春日郊游过后,寒食节即将来临。四季之中,三月最为美好,但青春年华却是一去不复返。吴地遥远,江水宽广,仿佛与海相连;汉朝皇帝的陵墓,草木茂盛,仿佛连天。新的忧愁和旧的怨恨,真是无可奈何,只能在邻家醉酒后的瓮底沉睡。

赏析

这首作品以春日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辛夷、小桃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诗中“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深刻反映了诗人对青春流逝的无奈与哀愁。后两句通过对吴国地遥、汉陵魂断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结尾的“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则以醉酒沉睡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逃避与无奈。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韩偓诗歌的独特魅力。

韩偓

韩偓

韩偓,晚唐五代诗人,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 3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