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篇
小年尝读桃源记,忽睹良工施绘事。
岩径初欣缭绕通,溪风转觉芬芳异。
一路鲜云杂彩霞,渔舟远远逐桃花。
渐入空濛迷岛道,宁知掩映有人家。
庞眉秀骨争迎客,凿井耕田人世隔。
不知汉代有衣冠,犹说秦家变阡陌。
石髓云英甘且香,仙翁留饭出青囊。
相逢自是松乔侣,良会应殊刘阮郎。
内子闲吟倚瑶瑟,玩此沈沈销永日。
忽闻丽曲金玉声,便使老夫思阁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小年:指年幼时。
- 桃源记: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国。
- 良工:技艺高超的工匠。
- 岩径:山间小路。
- 缭绕:环绕,曲折。
- 空濛:形容景色朦胧不清。
- 岛道:通往岛屿的小路。
- 庞眉秀骨:形容人相貌俊美。
- 凿井耕田:指隐居生活。
- 石髓云英:传说中的仙药。
- 青囊:指道士或仙人用来装药的袋子。
- 松乔侣:指仙人伴侣。
- 刘阮郎:指刘晨和阮肇,古代传说中的两位仙人。
- 内子:古代对妻子的称呼。
- 瑶瑟:古代一种美玉制成的瑟,泛指美妙的乐器。
- 丽曲:美妙的音乐。
- 阁笔:搁笔,停止写作。
翻译
年幼时曾读过《桃花源记》,突然看到技艺高超的工匠在作画。山间小路初见时曲折环绕,溪风带来异样的芬芳。一路上的云彩鲜艳如彩霞,渔船远远地追逐着桃花。渐渐进入朦胧不清的岛屿小路,谁知这里竟有人家掩映。相貌俊美的人们争相迎接客人,他们过着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与世隔绝。不知道汉代还有衣冠文化,只听说秦家改变了田地的界限。传说中的仙药石髓云英甘甜且香,仙翁从青囊中拿出饭来。相逢的自然是仙人伴侣,这样的良会与刘阮郎不同。妻子闲暇时吟诗弹瑟,享受这宁静的时光消磨长日。忽然听到美妙的音乐声,便使老夫想要搁笔。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国,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仙境的想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岩径”、“溪风”、“彩霞”、“桃花”等,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后半部分通过对仙药、仙翁、仙侣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凡脱俗的意境。结尾处,妻子的瑶瑟声与丽曲相映成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珍视和对创作的谦逊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理想世界的无限憧憬。

权德舆
权德舆,唐代文学家,大臣。字载之,行三。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家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名士权皋子。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俄复前官,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会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绛,议论持异,德舆从容不敢有所轻重,坐是罢,以检校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左仆射,谥曰文。
► 391篇诗文
权德舆的其他作品
- 《 赠魏国宪穆公主挽歌词二首 》 —— [ 唐 ] 权德舆
- 《 春日同诸公过兵部王尚书林园 》 —— [ 唐 ] 权德舆
- 《 和邵端公醉后寄于谏议之作 》 —— [ 唐 ] 权德舆
- 《 奉和圣制九月十八日赐百寮追赏因书所怀 》 —— [ 唐 ] 权德舆
- 《 敷水驿 》 —— [ 唐 ] 权德舆
- 《 送密秀才吏部駮放后归蜀应崔大理序 》 —— [ 唐 ] 权德舆
- 《 故司徒兼侍中赠太傅北平王挽词 》 —— [ 唐 ] 权德舆
- 《 送袁太祝衢婺巡覆 》 —— [ 唐 ] 权德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