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至初四三夜皆火

桂城红焰舞烟楼,时向龙泉映斗牛。 曲突空怀薪徙意,炎冈每抱玉焚愁。 祝融尽攘三春德,禆灶难依四国谋。 颇怪苍生皆赤子,谁同黔首日焦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桂城:指桂林城。
  • 红焰:红色的火焰。
  • 舞烟楼:烟雾缭绕的楼阁,形容火灾的景象。
  • 龙泉:剑名,这里可能指地名或象征性的剑。
  • 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和牛宿。
  • 曲突:弯曲的烟囱。
  • 薪徙:移动柴火,比喻预防火灾。
  • 炎冈:炎热的山冈。
  • 玉焚:美玉被焚烧,比喻珍贵的东西被毁。
  • 祝融:古代火神,这里指火灾。
  • :夺取。
  • 三春德:春天的恩德,这里指春天的美好。
  • 禆灶:小灶,比喻小范围的火灾。
  • 四国谋:四方国家的计谋,这里指大范围的火灾。
  • 苍生:百姓。
  • 赤子:婴儿,比喻百姓。
  • 黔首:百姓。
  • 焦头:烧焦的头部,形容火灾的惨状。

翻译

桂林城中的红色火焰在烟雾缭绕的楼阁间舞动,不时映照着龙泉剑的光芒,与天空中的斗牛星宿相映成趣。弯曲的烟囱让人怀念起移动柴火以预防火灾的情景,炎热的山冈上,人们常常担忧珍贵的东西会被焚烧。火神祝融夺走了春天的美好,小灶的火灾难以依靠四方国家的计谋来解决。令人奇怪的是,百姓们都是无辜的婴儿,谁会与他们一同承受火灾带来的烧焦之苦。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桂林城连续三夜发生火灾的惨状,通过“红焰舞烟楼”、“炎冈玉焚愁”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火灾的破坏力和人们的忧虑。诗中“曲突空怀薪徙意”一句,既表达了对预防火灾的怀念,也暗含了对现实火灾频发的无奈。结尾的“颇怪苍生皆赤子,谁同黔首日焦头”则深刻反映了火灾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以及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对火灾的深刻忧虑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郭之奇

明广东揭阳人,字仲常。崇祯元年进士。累迁至詹事府詹事。后隐居南交山中,结茅屋数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