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红

·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 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拼音

所属合集

#元曲三百首

译文

月光笼罩下满城水波一片迷茫,美人依偎在画船上清歌浅唱,经常回忆起我们当年水上相逢的模样。如今却如远隔三湘,望断云天空自惆怅。那位美人笑着说道:“你我相聚就像莲花一样,虽然开放的时间短但思念却很长很长。” 采莲人唱着《采莲歌》,划着采莲船驶过杨柳岸。欢歌笑语响彻两岸,全然不顾寂静的夜晚,鸳鸯梦被惊醒,这一夜是怎么了?原来还有人独自躺在江楼上,请不要唱令人伤心的歌曲,南朝旧曲,会让江州司马泪眼婆娑。 采莲后拨转船头从湖上返回,风儿吹裹着身体翻动着翠绿的湘裙。忽然听人弹奏一曲琵琶,竟然泪水涟涟,盼望着远方的人归来,可芙蓉花都凋谢了,还是没有一点儿消息。夜晚天气转凉,有多少鸳鸯、白鹭不是处处双飞? 碧绿的湖面上笼罩着浓郁的柳阴,人的倒影在清澈的水波中映浸。经常浮现在记忆里的是当年在花间的欢乐畅饮。可是到了今天,仿佛是秋风吹断了织锦回文诗中的慧心。只能如同残梦一般,羡慕那一对鸳鸯双双飞去,进入蓼花的深处同栖共寝。

注释

越调: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余的都叫“调”,故称调子为宫调。隋、唐的燕乐本有二十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仅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等十二种。小桃红:越调中常用曲牌名。 烟水:指湖面泛起水气,缥缈似烟。微茫:若明若暗,朦胧不清。 兰舟:形容船的华美,在此指采莲船。 若耶:即若邪。浙江绍兴县东南有若耶山,山下有溪叫若耶溪,相传西施曾浣纱于此,也叫浣纱溪。 三湘:一指湘潭、湘乡、湘阴三县,一指潇湘、蒸湘、漓湘三水。 采莲歌:梁武帝作乐府《江南弄》七曲,其中一贡名《采莲曲》,后代仿作者颇多。这里泛指我国南方地区妇女采莲时唱的歌曲。 兰舟:用木兰做的船。这里泛指装饰美的小船。 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旧时一向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唐人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司马泪痕多:唐代白居易于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以自况,结句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犹“划”。 约:束。湘裙翠: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翠绿色裙子。 芙蓉:荷花的别称。谐“夫容”,一语双关。 年时:去年的意思。 西风吹断回文锦:以回文锦的被西风吹断,暗喻夫妇的离散。回文诗,是中国古代杂体诗句,回环往复读之俱成文。相传始于晋代的傅咸和温峤,但他们所作的诗皆不传。今所见苏蕙的《璇玑图诗》最有名。苏蕙是东晋前秦的女诗人。据《晋书·列女传》说:窦滔妻苏氏,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剌史,被自徙流沙,苏多思之,织锦为《回文璇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 蓼(liǎo):一年生草木植物,花淡绿或淡红色。

《小桃红·采莲女》是金末元初散曲作家杨果创作的一组散曲。此组曲抒写采莲女的生活和爱情,格调清新可喜。第一首小令描写男女恋情,风情旖旎;第二首写的是离人的相思之情,用欢乐衬托孤寂的写法,冷热相间,悲喜交加,尤为别致,风格典雅;第三首描绘女主人公对远人的怀念,塑造了一个绰约多姿的少妇形象;第四首表达失恋女子的惆怅,前半首回忆当年欢爱的情景,后半首写如今形单影只的寂寞愁苦。

赏析

第一首开头三句写一对青年男女当年邂逅相逢的情景。月色朦胧的夜晚,在烟波浩渺的水面上意外相逢,美人在木兰舟上深情吟唱。“常记”二字暗示这是以前发生的事情,与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二字的用法和作用完全一致,将全词的叙事推倒以前去。“隔三湘”三句应是男子的话,意思是我们虽然相距咫尺却如同隔着三湘一般,即使望断天涯也无法相聚。用遥远的空间距离比喻心理距离,可望不可即。最后三句是女子的回答:莲花美丽,开放短暂。虽然相互依恋的时间短暂,但我对你的思念却像藕丝那样绵长。藕断则丝连,“丝”与“思”谐音,双关相思。此曲以江南水乡为背景,藕又是水中常见之物,不仅可传达相思之意,还可与前面的兰舟、水月等意象相映成景。 第二首曲子以南朝之事抒发哀金之隐痛,构思巧妙。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采莲人欢乐地乘舟经过,阵阵歌声飞过水面,天真活泼,无所顾忌,根本不管别人“鸳鸯梦惊破”。这让全曲的基调突然转向忧郁。中间插入的“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更是分割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一边是欢悦的采莲之景,另一边是闻歌垂泪的伤心之景,用前一空间的明快,凸显后一空间的阴郁。美妙的歌声加重的作者的羁旅之感,曲的末尾,作者以白居易自比,当心她们会唱出南朝旧曲,这悲凉的祈求,委婉地说出了他心灵的隐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第三首曲一开头,一个绰约多姿的采莲女形象,就闯进了读者的眼帘。她触景生情,琵琶、芙蓉、红鹭白鹭都成为她相思的引子。作者将人物微妙的内心悸动把握得恰到好处。大凡人心中有所牵挂,随便什么事物都会让人联想到自己所牵挂的人、事上。此曲语言清丽婉约。作者杨果生活在金朝末年,在他生活的年代,散曲颇为流行,但当时的散曲尚沾染着宋词和民歌的色彩,所以和后来的散曲相比,其用词较为典雅。 第四首是一首思念之情的曲子。前三句用“常记”二字暗示出是对于往事的回忆,前两句所写景色便是当年和情人相依相偎的背景,人影倒映在水中,在柳荫下对饮,多么幸福惬意,当年越是幸福惬意现在回忆起来便越是伤心凄楚。抒情主人公回到当年与情人幽会欢乐的地方,物是人非,昔日的情人早已不见踪影,只见一对鸳鸯双双飞去,落入花的深处,仿佛要去做美梦一般。“残梦”二字很有韵味,是羡慕鸳鸯的残梦,还是主人公自己的残梦,不太明确,故很含蓄。可以理解为人在羡慕鸳鸯飞进花丛深处后的情景,是人想做“残梦”而不可得的嗔怨之情。这首小令由景及人,又由人及景,以湖上美景引出回忆与现况的今昔对比,使得曲情愈发凄婉悲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兰舟:装饰华美的船只,常用来形容船只的雅致。
  • 鸳鸯梦:比喻夫妻或情侣的和谐梦境。
  • 南朝旧曲:指南朝时期的歌曲,这里特指那些充满怀旧和哀愁的曲调。
  • 司马泪痕多:司马是古代官职,这里指代文人。泪痕多表示文人常常感伤流泪。

翻译

采莲的人们和着采莲的歌声,柳树外华美的船只轻轻驶过,全然不顾这会惊扰到鸳鸯的美梦。夜已深,究竟是何时?有人独自一人登上江边的楼阁躺下。不要唱那些伤心的南朝旧曲,否则文人的泪水会更加频繁。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幅夜晚江边的静谧画面,通过“采莲歌”与“兰舟”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好。然而,“不管鸳鸯梦惊破”一句,透露出诗人对这种宁静被打破的无奈。后句“有人独上江楼卧”则进一步以孤独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结尾的“南朝旧曲”与“司马泪痕多”则是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不满,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

杨果

金元间祁州蒲阴人,字正卿,号西庵。金哀宗正大元年进士,历知偃师、蒲城、陕县,以治最称。入元,起为经历,随史天泽经略河南,为参议。随宜赞画,民赖以安。累拜参知政事,出为怀孟路总管。致仕卒,谥文献。性聪敏,工文章,尤长于乐府。有《西庵集》。 ► 2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