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史十忠诗
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
岂不寄便安,纲常乃当扶。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
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时平:指和平时期。
- 辄弃置:总是被忽视或放弃。
- 事迫:事情紧急。
- 甘前驱:甘愿冲锋在前。
- 匪直:不只是。
- 科目儒:指通过科举考试的儒生。
- 朔吹:北风。
- 列城:指各个城池。
- 同一趋:一致向同一个方向。
- 寄便安:寄托于暂时的安宁。
- 纲常:指社会伦理道德。
- 移檄:发布檄文。
- 倡诸镇:号召各镇。
- 奋袂:挥动袖子,表示决心。
- 躬援枹:亲自拿起鼓槌,指亲自指挥作战。
- 川决:河流决口,比喻形势不可逆转。
- 莫我回:无法回头。
- 海隅:海边。
- 不济:不成功。
- 道穷:走投无路。
- 成俘:成为俘虏。
- 任模糊:任由模糊,指不在乎名声。
- 悠悠:遥远,指人们对他的评价。
- 讥好名:嘲笑他追求名声。
- 责人无已夫:责备他人无休止。
- 三衢:地名,指三门峡。
- 魁相:指有才能的宰相。
- 投老:晚年。
- 尚书:古代官职,相当于部长。
翻译
在和平时期总是被忽视,但在紧急情况下甘愿冲锋在前。这些忠义之臣,不只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儒生。北风急促,各个城池一致向同一个方向。难道他们不希望寄托于暂时的安宁吗?但社会伦理道德才是应当扶持的。他们发布檄文,号召各镇,挥动袖子,亲自拿起鼓槌指挥作战。形势如同河流决口,无法回头,他们只能在海边艰难生存。天意似乎也不助他们,最终走投无路成为俘虏。一旦死亡,事情就结束了,他们不在乎名声是否清晰。人们对他们的评价遥远而模糊,嘲笑他们追求名声,责备他人无休止。三门峡有位有才能的宰相,晚年成为了尚书。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平时期与紧急情况下的不同态度,赞扬了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忠义之臣。诗中,“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一句,既揭示了社会对忠义之臣的忽视,也展现了他们的无私与勇敢。后文通过对他们奋不顾身、坚守纲常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忠义精神。最后,诗人通过对“悠悠讥好名”的批判,表达了对世俗眼光的不屑,以及对真正忠义之臣的敬仰。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忠义之臣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