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吟

·
万物同生形不同,犬羊人性岂相通。 因观物性明人道,始信人伦是圣功。 仁义非于明察外,愚蒙偏蔽事为中。 虽云此理几希甚,两字金针是反躬。
拼音分享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戊午: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戊午是其中的一种组合,这里可能指诗的创作年份。
  • 高攀龙:明代文学家、思想家。
  • 犬羊人性:指动物的本性与人的本性。
  • 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
  • 圣功:至高的道德成就。
  • 仁义: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道德观念,仁指爱人,义指公正。
  • 愚蒙:愚昧无知。
  • 偏蔽:偏见和蒙蔽。
  • 几希:很少,微小。
  • 金针:比喻重要的指导原则或方法。
  • 反躬:反省自己。

翻译

万物共同生于世间,形态各异,狗和羊的本性与人的本性怎能相通? 通过观察万物的本性来理解人的道德,才真正相信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至高的道德成就。 仁和义并非在明察之外,而是在愚昧无知和偏见蒙蔽的事情中。 虽然这个道理看似微小,但“反躬”这两个字是重要的指导原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万物本性的观察,引申到对人的道德和伦理关系的思考。诗人认为,尽管万物共生,但各自的本性不同,人的本性与动物的本性有着本质的区别。通过理解万物的本性,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道德和伦理,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至高的道德成就。诗中提到的“仁义”和“反躬”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了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简练,思想深刻,体现了诗人对道德伦理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

高攀龙

高攀龙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云从,改字存之,号景逸。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以疏诋杨应宿,谪揭阳典史。遭亲丧,家居三十年。天启元年,进光禄少卿,疏劾阁臣方从哲,夺禄一年,改大理少卿。四年拜左都御史,揭崔呈秀贪赃秽行,为阉党痛恨,削籍归。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海内士大夫称高顾。时阉党专政,东林党人遭迫害。不久,崔呈秀复矫旨遣人往逮,攀龙投水死。有《高子遗书》。 ► 1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