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送王九之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拼音
注释
鹦鹉洲:在湖北武汉市南长江中。
逶迤:曲折绵延貌。绕:全唐诗校:“一作还。”
鸂鶒:水鸟名,多紫色,较鸳鸯为大,成双游水中,又称紫鸳鸯。滩:全唐诗校:“一作沙。”
沙碛:浅水中的沙石。
熠熠:闪光貌。全唐诗校:“一作耀耀。”飙光:风吹水动,沙光闪耀。
锦缆:华美的系船缆绳。《韵语阳秋》卷一三:“扬州,天下之乐国。……隋炀帝不顾天下之重,锦缆牙樯,来游此都。”
杜若:一名杜衡,香草名。《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采采:盛貌。此就鹦鹉洲的风光言。《诗经·周南·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序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开篇二句先从昔日登黄鹤楼遥望鹦鹉洲的印象,逗出一个“爱”字,为此时的游赏作一铺垫。“洲势”以下,即着意描写鹦鹉洲的胜景,从傍晚到月夜,从无生命体到有生命体,依次写来,浓墨重彩,声光满纸。最后以“君行采采莫相忘”作结,点出送王迥出游之意。
赏析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60首。老朋友王迥将游江东,作者作诗送别。开篇二句先从昔日登黄鹤楼遥望鹦鹉洲的印象,逗出一个“爱”字,为此时的游赏作一铺垫。“洲势”以下,即着意描写鹦鹉洲的胜景:碧流、水鸟、夕阳、沙石、舟人、浣女、明月、芦花、江风、杜若等,从傍晚到月夜,从无生命体到有生命体,依次写来,浓墨重彩,声光满纸。最后以“君行采采莫相忘”作结,点出送王迥出游之意。鹦鹉洲的故乡的象征,“采采”是对上面所写繁花胜景的概括,又暗寓作者送行的感情,于是作者劝友人此行不要乐而忘返,以至忘了家乡和友人的一片深情,全都包含在这一句的临别赠言之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逶迤(wēi yí):形容曲折绵延的样子。
- 鸳鸯鸂鶒(yuān yāng xī chì):鸳鸯和水鸟。
- 沙碛(shā qì):沙滩。
- 熠熠(yì yì):形容光亮闪烁的样子。
- 飙光(biāo guāng):指快速闪烁的光。
- 锦缆(jǐn lǎn):华美的缆绳。
- 罗裳(luó cháng):华美的衣裳。
- 杜若(dù ruò):一种香草。
- 采采(cǎi cǎi):形容采摘的样子。
翻译
昔日我登上江边的黄鹤楼,远远地爱上了江中的鹦鹉洲。洲岛曲折蜿蜒,环绕着碧绿的江水,鸳鸯和水鸟遍布滩头。
滩头的日落时分,沙滩显得格外漫长,金色的沙粒闪烁着动人的光芒。船夫牵着华丽的缆绳,洗衣女穿着结实的罗裳。
月光下,完全可以看到芦花洁白如雪,风起时,远远地闻到杜若的香气,你行走时采摘,请不要忘记这一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鹦鹉洲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生活,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中“逶迤绕碧流”、“金沙熠熠动飙光”等句,生动地描绘了洲岛的自然风光,而“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则展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最后,诗人以“君行采采莫相忘”作为结尾,寄托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对美好记忆的珍视。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重。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 26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