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太湖

· 张羽
登高丘,望远泽,蓬莱三山不可测。何如具区亿万顷,洞庭连娟向空碧。 东风吹尽吴天云,玉盘双螺翠堪摘。我昔东游凤凰台,嵯峨巨鳊如山来。 白波不动镜光晓,云帆千幅争先开。中流缩首心茫然,恍如乘云行九天。 惊涛忽逐回风旋,砰雷转毂奔雪山。龙伯鬼国见眼前,失势一落狞蛟涎。 舟师拍浪咒浪婆,我亦再拜不敢言。平时之险且如此,何况震荡洪荒先。 帝尧咨嗟逾九年,黄能无勋幽羽渊。有子大圣与天通,一朝出我群鱼中。 试观此湖险,始知四载功。长养草木华,无心谢春风。 吴越之事良可鄙,虎战龙争方未已。水犀百万今安在,惟见夫椒白云里。 鸱夷身退带蛾眉,不直沧波一杯水。我欲临流叫神禹,湘灵鼓瑟冯夷舞。 尽挽湖波酿作葡萄春,饮醉扁舟卧烟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具区:指太湖。
  • 洞庭:指太湖中的洞庭山。
  • 双螺:比喻太湖中的两个岛屿。
  •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
  • :一种鱼。
  • 镜光:比喻湖面平静如镜。
  • 龙伯:传说中的巨人。
  • 鬼国:神话中的国度。
  • 狞蛟:凶猛的蛟龙。
  • 浪婆:指波浪。
  • 黄能:传说中的神兽。
  • 羽渊:传说中的深渊。
  • 四载:指大禹治水四年。
  • 水犀:传说中的神兽。
  • 夫椒:山名,在太湖中。
  • 鸱夷:古代盛酒器。
  • 湘灵:湘水的女神。
  • 冯夷:河神。

翻译

登上高丘,远望湖泽,蓬莱三山神秘莫测。相比之下,太湖亿万顷水面,洞庭山连绵向天际,更显壮阔。 东风吹散了吴地的云雾,太湖中的两个岛屿宛如玉盘上的双螺,美丽得仿佛可以摘取。我曾东游至凤凰台,看到巨大的鳊鱼像山一样高耸。 湖面平静如镜,晨光中的镜面不动,千幅云帆争先恐后地展开。在中流缩着头,心中茫然,仿佛乘云飞翔于九天之上。 惊涛骇浪突然随着回风旋转,雷声如车轮滚动,波浪如奔腾的雪山。眼前出现了龙伯和鬼国的景象,一失足便落入凶猛的蛟龙之口。 船夫拍打着浪花,祈祷波浪平静,我也跟着祈祷,不敢多言。平时的危险尚且如此,何况是洪荒时代的动荡。 帝尧曾感叹九年之久,黄能未能征服幽深的羽渊。他的儿子大圣与天相通,一朝从群鱼中脱颖而出。 试着观看这湖的险峻,方知大禹治水四年的功绩。长养了草木之华,无意中谢过了春风。 吴越之间的争斗实在可鄙,虎战龙争的局面还未结束。水犀百万如今何在,只见夫椒山上的白云。 鸱夷身退,带着蛾眉,不过是一杯沧波之水。我想在湖边呼唤神禹,湘水的女神弹奏瑟,河神冯夷起舞。 尽挽湖波酿成美酒,醉卧扁舟,卧在烟雨之中。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太湖的壮阔景色和作者的深沉感慨。通过对比蓬莱三山与太湖的景色,突出了太湖的浩渺与美丽。诗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生动的比喻,如“双螺”、“镜光”等,增强了诗歌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通过对大禹治水功绩的赞颂和对吴越争斗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自然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锐感受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张羽

张羽

张羽,元末明初文人。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诗作笔力雄放俊逸,著有《静居集》。 ► 7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