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殷王祷桑林,断爪念衍咎。 春秋志灾眚,法戒垂不朽。 台寺布贞纯,何必生三秀。 笥有千岁龟,不如人寿耇。 煌煌宝鼎歌,讵协咸英奏。 鹖雀为鸾凤,伊人独颜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殷王:商汤的别名。商朝建立者,子姓,名履。“殷”是商朝后期的都城,盘庚迁殷后,商也称为殷。
  • 祷桑林:相传成汤灭夏之后,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商代的神社),祈雨于天。
  • 衍咎(yǎn jiù):指灾害。
  • 灾眚(zāi shěng):灾难,灾祸。
  • 台寺:指中央政府的官署。
  • 三秀:灵芝草的别名。传说灵芝一年三次开花,故称。
  • (sì):装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
  • 寿耇(gǒu):长寿。
  • 鼎歌:宝鼎上所刻的歌颂帝王功德的歌辞。
  • (jù):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 咸英:尧乐《咸池》与帝喾乐《六英》的并称。
  • 鹖雀(hé què):鸟名。一种善斗的鸟。
  • 鸾凤:鸾鸟和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
  • 伊人:那个人,指君主。
  • 颜厚:脸皮厚。指不知羞耻。

翻译

殷王在桑林祈祷,砍断自己的手指来反思衍咎。 《春秋》记载着灾祸,这些法则训诫流传不朽。 朝廷官府应彰显正直纯粹,何必期盼灵芝仙草出现。 竹箱里有千岁的龟,却不如人能长寿。 辉煌的宝鼎之歌,难道能与咸英之乐相协调。 把鹖雀当作鸾凤,那个人真是不知羞耻。

赏析

这首诗以殷王祷桑林的典故开篇,强调了对灾祸的反思和警醒。接着,诗人指出朝廷应保持正直纯粹,而不是追求虚幻的祥瑞。诗中通过对比千岁龟和人的长寿,进一步强调了人的价值。最后,诗人以鹖雀被当作鸾凤的比喻,讽刺了君主的无知和无耻,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忧虑。整首诗寓意深刻,用典恰当,语言简练,富有警示意义。

顾梦圭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武祥,号雍里。嘉靖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至江西右布政使,未赴任,疏请致仕。为人敦厚,嗜文学,常闭门读书,自奉如寒素。有《就正编》、《疣赘录》。 ► 17篇诗文